历史上的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屈原名平,战国末年楚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同时还是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想使楚国成为强国,而且想使他的祖国适合发展趋势,完成统一全中国的使命。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楚国由盛及衰的时期。在他年青的时候,楚国还很强大,他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做过楚国的“左徒”。这是参与国家内政外交等重任的大官。屈原在职时,想通过楚怀王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这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及“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概括起来,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屈原的主张,在当时七国争雄的局面下,从楚国所处的地位和实力来看,是正确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公元前318年,楚怀王被推举为东方六国的纵约长,这很可能就是屈原从事外交工作的成就。可是,屈原的正确和进步的主张,却得不到楚怀王和其他贵族的支持,加上秦国奸细的挑拨离间,使屈原遭到楚怀王的疏远,此后的楚国也就日渐衰微了。屈原是一个政治家,但他的政治抱负却没有得到施展。
屈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屈原的作品,收集在《楚辞》一书中,《楚辞》是我国文屈原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的文学名著。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诗经》。在形式上,它打破了四言格律,利用了歌谣的自然韵律。在内容上,充满了爱国激情,想象力非常丰富,无论写景抒情,阐发政治理想,探索自然规律,都是前无古人的。
屈原的作品,前期有《桔颂》和《九歌》。《桔颂》是一首比兴体的诗,前半首歌颂桔树,后半首歌颂人。以歌颂桔树岁寒不雕,深深地植根在祖国的土地上,来抒发自己热爱祖国,坚贞不二的感情。他这样写道:“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九歌》是一组祭祀鬼神的舞曲。包括歌辞、音乐、舞蹈,是我国古代戏剧的萌芽。祭祀的对象,大都是与生产有关的神祇。如《东君》祭的是日神,《云中君》祭的是云神,《山鬼》祭的是山神,《河伯》、《湘君》、《湘夫人》祭的是水神……等等。只有《国殇》是赞颂阵亡将士的歌,这些祭歌,歌辞清新,音调铿锵,用瑰丽的词句把楚国秀丽的山川和那些自然神祗融为一体,构成了优美的神话剧。至于“娲嫣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句子,勾画出洞庭湖畔的秋景,又是写实的手法了。《国殇》以雄伟的气势,描写了古代的战争场面,礼赞那些为保卫楚国而牺牲的英雄。
随着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他的作品不再是宫延的舞乐,或者是抒情的小诗,而是篇幅更大,内容更为丰富的不朽诗篇。
屈原离开了楚国王延之后,浪游在楚国广大的国土上,他关心着楚国的兴亡,目睹了人民的疾苦,他既不能拯救祖国,又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土和人民,心情十分痛苦和矛盾。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抽思》)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在这种心情下,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两首长诗和《九章》中除了《桔颂》以外的八首。
《离骚》是屈原一生中最宏伟的诗篇,也是我国古代少见的长诗。作者把现实的叙述和幻想交织起来,他把风、雨、雷、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御者,驾驶着凤凰和龙拉的车子在太空中驰骋。他到达了天国的门前,站在世界的屋顶,也去过极西的天边,他上天下地去追求他的理想,结果是失望了。他下望人寰间的故乡,不忍离去,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殉他的祖国。《离骚》充分发挥了屈原的想象力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诗人。
到了屈原晚年,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打破了,焚烧残杀,无所不为。秦将白起长驱直入,占领了洞庭、五渚、江南,弄得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与秦国抗衡了。屈原从汉北南逃到郢都,亲眼看到郢都的残破,伤心地写下了《哀郢》,其中充满了国破家亡之痛。最后他绝望地写下了他的遗作《怀沙》,于旧历五月五日投身在汩罗江自沉了。据说,后世人们于这天划龙船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