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在东北战场上,郑洞国绝对是个最悲情的人物,他吃亏在于太厚道。
1948年3月13日,东北野战军攻占四平后,国民党军固守的长春,就成为孤悬在松辽平原上一座孤城。
其实早在1947年10月17日下午六点半,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攻克小丰满水电站,切断了长春的电力供应。
现在四平失守,中长铁路被切断,也等于掐断了长春的生命线。稍微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长春再也没有坚守的必要。
郑洞国也曾向蒋介石提出建议:弃守长春。理由是长春距离主力太远,有被吃掉的危险,与其将来被吃掉,不如现在跑掉,将东北国民党军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之间,即能战、又可守。
奈何蒋介石执意不肯,他认为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国民党军固守长春,其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长春就是一个火坑,郑洞国虽然厚道却不傻,他积极向蒋介石推荐吉林省主席梁华盛去守卫长春。
但老蒋回电:梁华盛和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有矛盾。郑洞国又建议,让守卫锦州的范汉杰和梁华盛对调,老蒋回应:范汉杰对长春的情况不熟,不用再推荐人选了,我看你最合适。
并同时任命郑洞国为第一兵团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
郑洞国还是不愿去长春,蒋介石就一再发电报催促,最后郑洞国妥协了,硬着头皮飞赴长春。
郑洞国是职业军人,虽然守卫长春有些违背他的意愿,但他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创造奇迹。
长春城防工事坚固,号称“坚冠全国”,日军在占领长春期间,构建了非常完备的城市防御系统,仅中央银行周围,就有永久式工事150余处,工事使用一米多厚的花岗岩砌成,上面加盖钢筋水泥顶盖,可以承受大口径炮弹直接轰击。
城市内所有街道宽度都在60米以上,街道两侧明碉暗堡不计其数,中间都有钢筋水泥,坑道相互连通。
守卫长春的两个军更不是泛泛之辈。滇军60军在抗战期间屡立战功,新七军中主力师新38师,更是抗战期间入缅远征军中主力中的主力。
就是因为拥有这些资本,郑洞国觉得自己只要坚守长春,创造奇迹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似乎也正如郑洞国预料,1948年5月24日,东北野战军集中一纵和六纵两个主力纵队攻打长春,在付出重大代价后,仅仅攻占了大房身机场。
于是东北野战军及时改变战术,由强攻改为长期围困。并制定了严格的围城计划。
1948年6月22日,围困长春的任务,交给东北野战军第12纵和6、7、8、9 、10 、11共六个独立师来完成。
前线总指挥是第十二纵队司令员,是有“好战分子”之称的钟伟。
6月28日,钟伟向各围城部队发布命令: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把长春敌军困死在城里。
与此同时,钟伟采用蚕食战术,逐个拔除长春外围据点。
7月初,长春守军控制的面积还有400多平方公里,到了8月份,已经被压缩到不足150公里。
在这块狭小的区域里,集中了超过的10万国民党军及政府人员,以及50多万的长春普通市民。围城部队也因为包围圈的缩小,封锁线更为坚固。长春市区的粮价也随之飙升。
6月份的时候,长春市面上的高粱米每斤4万元(东北流通券),到了8月份的时候,已经飙升到2,330万元。到了10月份,一斤高粱米的价格已经达到惊人的3,500万元!
而且是有价无市,粮食交易只能使用金、银。一个金戒指只能换一个三两重的高粱饼子。
长春城内的守军从6月开始,粮食每人每日定量1斤5两(16两一斤),高粱和大豆一样一半。
到了7月1日,士兵的口粮减到九两,到了月底,新七军的主力新38师可以优先得到空投补给,每周可以吃一顿大米饭;滇军60军第182师,事先把喂马的高粱大豆储藏起来,吃光战马后,暂时还能保证每天九两的粮食供应。
守军另外4个师,只能以钱代粮,士兵们买到什么吃什么。到了8月初,守军一个连每天的生活经费,都买不到一斤高粱米。
由于长春大房身机场被解放军攻占,长春守军的粮食补给只能靠空投来完成,但10万守军每天耗粮至少不低于10万斤,国民党空军就算集中所有的空中运输力量,也难以完成保障。
另外钟伟还采用高射炮打游击战术,利用为数不多的高射炮,经常变换高炮阵地,国民党军的运输及稍有不慎,就会被地面炮火击落,后来所以运输机飞行高度都在3千米以上。
在3千米高空空投粮食,大部分都飘到城外,即使落在城里的,也会在守军到来之前,被城里的百姓抢劫一空。
后来国民党空军空投粮食时不再使用降落伞,上百斤装满大米的麻袋从高空坠落,其杀伤力不亚于小型炸弹,因为抢粮被麻袋砸死的守军不计其数。
其实空投粮食对10万守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据统计,运输机飞抵长春上空最多的一天也不过18架,平时也就10架次左右,由于长春围城正值夏季,雨水频繁,赶上天气不好,一架飞机都没有。
到了9月份,除了新38师,其余部队都已经绝粮了,现在不要说是打仗,突围,就是走几步也嘘嘘带喘。
守军向围城解放军拖枪投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仅1948年9月份,就有13,700多守军向围城解放军投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滇军60军的。
到了10月初,就连国民党军王牌新38师也开始出现大规模投诚现象,仅10月6日一个晚上,新38师就跑掉了八个整排。
其实到了现在,长春守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滇军60军不是国民党军的嫡系部队,在围城期间,空投的粮食也优先供应嫡系新七军,造成六十军士兵牢骚满腹。
郑洞国不去安抚这些饥饿难耐的60军士兵,而是颁布了“连坐法”,规定三人一组,一人逃跑,两人受罚,两人逃跑,一人枪毙,每连逃亡三人以上,连长送军法处,越过哨卡30米,格杀勿论,抓回逃兵,一律枪毙。
到了九月,守军司令部对60军的打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状态,有个排长对几个班长发牢骚说要去找解放军投诚。
结果被人告密,守军司令部没有经过60军军长、师长就直接将这个发牢骚的排长和他手下的全都抓走枪毙了。
虽然这在郑洞国看来只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引起60军上下官兵的一致愤慨,9月22日,60军军长曾泽生决定率部起义。开始派人出城和围城的解放军进行联络,商议起义事宜。
而这这一切,身为兵团司令的郑洞国竟一无所知。
10月15日,郑洞国突然收到蒋介石空投手令:长春守军向沈阳、锦州一线突围。
郑洞国以军人特有的敏感,从老蒋的来电中马上判断出,锦州、沈阳现在已经岌岌可危。
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把队伍拉出去,和围城部队拼个鱼死网破。
郑洞国不敢耽误,马上安排突围,作为长春守军主力的新38师迅速进入攻击位置。
郑洞国心里清楚,现在十万守军只有新38师还能成建制突围,其余的部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就在这个时候,郑洞国收到60军军长曾泽生的电话,请他“审时度势,共商义举”。60军起义,让固若金汤的长春防御体系土崩瓦解。
解放军代表刘浩给郑洞国打电话,希望他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
郑洞国回答:“既然失败了,除战死以外,还有什么可说?放下武器是做不到的”。
此时郑洞国把希望寄托在新七军身上。
直到新七军参谋长龙国钧来见他说:新七军官兵已决定放下武器,解放军已经同意保障司令官以下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司令官和我们一起行。
郑洞国回答道:你们的做法我是不同意的,既然你们已经决定放下武器,那么你们干你们的,我干我的好了。
1948年10月21日凌晨,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也宣布向解放军缴械投降。
此时郑洞国正给蒋介石打电话:来生再见。
这时院子外面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郑洞国随即挂断电话,却没有发现解放军冲进来。
原来这一切都来自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的安排,他们不忍见到郑洞国为老蒋殉葬。先指使贴身卫士将郑洞国的手枪拿走,然后将他团团围住,使他再没有机会自尽。最后按照和解放军事先的约定,兵团直属部队向天鸣枪,给电话另一端的老蒋一个激战到底的错觉。
枪声也是解放军和投诚的守军兵团直属队换防的约定。鸣枪以后,直属队放下武器,垂手肃立,静静的等候解放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