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你最佩服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
我所最为佩服的历史人物,当然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了。
太宗世民的确值得人们崇拜颂扬,纵观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可圈可点之处枚不胜数举。而我更喜欢贞观五年前的李世民。闪烁着真知灼见光芒的他的“语录”,大多数是在这段时期内发出的。他的决策,远见,心胸,谋划,几近完美;他的冷静,清醒,见识,缜密,令人惊叹。他执政二十三年,就我的感觉,贞观五年,应是一个分水岭。第一个五年期内,他在处理国政上的态度可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再后来,便就有了些骄傲的情绪,诚如世间之人,无一例外。尤其是帝王,经过一段时期的奋斗,开创了一番足可傲视天下、前人的业绩,便难免有些沾沾自喜,甚或是自我欣赏,飘飘然然。回首,天下已定,一片熙熙太平。由衷的赞美,自发的拥戴,都令人有些忘乎所以,醉然陶然,人生如此,帝王如斯,夫复何求!且看贞观五年前他的言行。
一次,他由弓矢联想到理政。他对萧瑀道:朕少好弓矢,得良弓数十,自谓无以复加。近日給良工看,乃说,这并非上好的良材制作的。我问原因,他说从木材的纹路上就可看的出来。木心不直,纹路皆斜,再强的劲弓射出的箭也不会直行。朕方才有所醒悟,从前我对弓矢的了解何其肤浅。前半生我都是持弓矢在马上度过的,平定四方,辨识尚不能精当,更何况如今的天下万机,我又能知道多少呢!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流值宿中书,以备顾问。每有大政,多次接见询问,遍求民间疾苦,下面实情,政事得失。故此,贞观之初的政事颇少失误。同年,他把自己理政的心得总结如下:“昔虞舜治水而民无覫讟,因为天下人都清楚,这是为了他们谋利的缘故。秦始皇大肆营建宫殿,而民怨沸腾,使天下的百姓憎恨他,是为了一己私利的缘故。靡丽珍奇,没有人不喜欢,但若是放纵了自己,无度聚敛,那就离危亡不远了。我要营造一殿,材料已经备齐,一想到秦亡的教训,而马上停了下来。王公以下,宜体量朕的深意。
他善于借鉴,并付诸自己的理政之中。他听闻西域的商人,得到名贵的珍珠,为安全起见,“剖身以藏”。他问侍臣:有无这样的事情。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确有此事”。太宗借题发挥:人们都笑话胡商爱珠不爱身,现在有些本朝的官吏受贿枉法,前代的有些帝王为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这和胡商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同,不是同样的可笑吗?魏征一旁接答的更为巧妙:昔鲁哀公对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从前有人好忘事,搬家而忘了妻子。孔子答,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桀纣更是忘了自身!太宗深有感触:朕和诸公同心协力,共治大唐,尽量不让后人耻笑我们啊!如上故事均发生在贞观元年间。
东突厥颉利可汗归唐,李世民欣喜之余,更多的陷入了沉思“从前突厥强盛时,控弦百万,多次凭陵华夏,由于骄傲自大,不再体恤百姓,失去民心。以致沦落到自我请求归降我大唐,困窘到无法生存,怎能如此!朕闻之,且喜且惧。为什么?突厥衰则我大唐强,这是一喜。然而,如果我或失道,他日亦将如突厥,想一想都觉得可怕!因此朕希望诸位爱卿看到朕的失道之处,不惜苦谏,以弥补朕的过失!”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任何一个王朝的帝王若有一颗清醒如此的头脑,他治下的帝国必将繁荣富强,帝国的行进之路必将是康庄大道。这已为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深知高居于大唐王朝金字塔的最顶端的他,无论如何的英明聪慧,机警练达,高瞻远瞩,描绘的蓝图再怎样的美丽动人,最终还要庞大的官僚机构不打折扣的一一落实,尤其那些代行天子牧民的都督、刺史们。他的卧室的帷扆上贴满了各地都督、刺史们的名单,他们治理地方政绩的好坏,一一标注于名下,以作奖罚擢贬的依据。他进一步认为“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下令五品以上的官员推举自己熟悉的有才干的官员担任县令,所荐举的人员名单,直接报他,御点。由是,贞观之初,可谓是君臣共治,上下一体,惠政良法,自上而下,不折不扣,惠及万民。温煦和蔼的贞观之风,骀荡九州。
真正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只有李世民。我有时也在想,千余年前,怎么能出现如此伟大的人物?!他的出现,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他所作所为的超前性,先进性,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这是个天才般的人物,世所罕有。他的丰功伟绩当永载人类进步发展的史册。那是怎样的一个天才的头脑啊,他居然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将皇帝的敕令,加以约束,明文规定,也需门下省副署方能产生效力。
他对三省六部体制的设立,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足可见其眼光的远大,有着同时代的人无可拟比的先进性。在他与当时的黄门侍郎王珪的对话中做了如此充分的论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验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乃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有万一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这种见识何其深刻、超前,倘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王或是酋长们相比,这种思想进步了何止千年?天纵英才,用在太宗李世民的身上再恰当不过。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如此先进的理念从何而来,只能将他归之为天才。他的见识不是一个远见,或是高屋建瓴所能囊括得了的,以他所处的时代,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他的家国情怀,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地为维护唐朝的统治这么狭隘的层面来理解了。他将中国历代先贤有关治国理民的经验总结,得以了天才般的继承和发扬,并融入到了实际的治国中去,形成了一套只属于他的理论。《帝范》,既是他治国的心得体会,也可视作政治遗言。我们姑且不论,他治国的理念是孟子的民本思想,还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我想更为确切地说法应该是,历代先贤精华作用于一个天才头脑的结晶。他将中国的这套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彰显了中华文化独步世界的先进性。
贞观之治之所以出现在那个时代,只是因为大唐出了个李世民。大唐之所以时于今日,仍旧为国人视作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骄傲,也是因为有了李世民所开创的一套治理模式在该王朝的运行多年的结果。
太宗生前是反对厚葬的。贞观十年,皇后长孙氏去世,葬入昭陵。当时长孙皇后的随葬品当是极为简朴的。汉朝的张遂之劝诫文帝的话,对他颇有启发——死者无终极,王朝有兴替。墓中倘有可欲之物,锢南山犹有缝隙可寻。太宗下令,皇后随葬之品从简。在那个视死如生的年代,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太宗驾崩后,他的儿子高宗,全然违背了其父的遗训,厚敛其父,随葬的大多是他生前珍爱之物。其实,作为大唐享有崇高威望的君主,倘然薄葬,大唐的朝臣不答应,天下万民也不会答应。他身后所发生的一切,已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了。
对于大唐的贞观之治,我们从内心充满了向往。近来我时时在想,那该是一幅怎样的场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唐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又当如何,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隐约也有具体可感的实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行人万里不挟粮,取给于途。当下的世界上的国度,尚没有一个达到如此的高度。这就很是值得我们骄傲了,是否可作为我们民族复兴的借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