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2020-12-17综合635

历史上乾隆确实很不喜欢田文镜,而田文镜的坟墓被乾隆所平也算是一个误会,具体且慢慢说来。

先说说田文镜这个人历史上的田文镜其实人生挺传奇的,他比雍正皇帝大了十六七岁,他出生于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

田文镜早在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4年二十二岁的时候以监生身份出任了县丞,后来田文镜逐步升为知县、知州等官职,可以说他是从底层官职一步一步升上去的,但是在康熙一朝,田文镜始终没得到重用,康熙四十五年即公元1706年田文镜才有机会从知州调到中央出任吏部员外郎。

不管是知州也好还是吏部员外郎也好,都只是五品官职,这在清代来说只相当于中层干部,不过有一点好处就是,田文镜从地方知州出任吏部员外郎算是从地方进入中央了,而田文镜也正是在这时期与雍正结识,从而获得雍正赏识。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即公元1717年,田文镜终于在五品官上升了一级,成为了内阁侍读学士,这算是从四品官职,虽然级别升的很慢,这也算是在中央站稳脚了。

到康熙去世时,田文镜已经61岁,可以说61岁之前田文镜基本都是在地方从政,或者出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说他是无名小卒也毫不为过,如果田文镜要在61岁前去世了,他都不可能青史留名。

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在雍正即位之初,雍正没有可用之才,这时候雍正开始启用之前就比较赏识,且有着丰富地方从政经验年事已高的田文镜。

田文镜可以说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厚积薄发,雍正继位后,山西发生了自然灾害,年羹尧作为当地驻军将领先向雍正报告了此事,请求朝廷救援。

而雍正询问山西巡抚德音时,德音却故意隐瞒山西灾情,企图蒙混雍正,正好当时田文镜奉刚即位的雍正之命去华山祭天,雍正于是就召见田文镜询问山西灾情,田文镜没有替德音隐瞒,据实奏报了灾情,于是雍正震怒,责怪了德音,然后派田文镜出任山西布政使。

布政使相当于现代的常务副省长,在当时清朝官制下,一省之内除了巡抚之外,就属布政使官阶最高,而且以品级论,布政使和巡抚是同级别,都属于从二品官,但是一般巡抚都会在中央兼职,所以清代巡抚大多是正二品官,还是比布政使略高一级。

不过布政使这个官在清代已经算是地方高官了,而田文镜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的从政经验,所以他出任布政使后很快理清了山西公务,同时清楚利弊,救济灾民,使得当时山西吏治焕然一新。

雍正由此看到了田文镜的政治才能,于是不久就调任田文镜出任了河南巡抚。

田文镜出任河南巡抚后成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

田文镜在出任河南巡抚时已经62岁,在古代这年龄已经不小了,很多人也都差不多该到退休年纪了,而田文镜在这个年纪时却是刚刚开始起步,开始得到重用,开始大展平生抱负。

在河南巡抚任上田文镜坚决推行雍正所制定的新政,雍正新政是雍正继位后,针对康熙晚年清政府吏治腐败和社会风气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

因为雍正新政中的很多政策都触犯到了贵族地主阶级利益,所以很多地方官不愿意在地方推行雍正的新政,这时候河南巡抚田文镜和浙江巡抚李卫站了出来,他们俩坚决在所辖省内推行雍正新政,这才使得雍正新政在地方得以推行。

而田文镜和李卫也被当时雍正皇帝所倚重,甚至被雍正称为左膀右臂。

后来李卫升任浙江总督兼刑部尚书,田文镜则升任了鲁豫总督兼兵部尚书,在这要说一下,李卫的浙江总督是清代已有的官职,也叫闽浙总督,而田文镜的鲁豫总督则是雍正专门为田文镜所设立。

雍正非常倚重田文镜,特意命他总督河南与山东两省,故此为他特设了鲁豫总督,田文镜去世后,这一职位就被裁撤,可见雍正对田文镜的喜爱和器重。

鲁豫总督田文镜、闽浙总督李卫外加云贵总督鄂尔泰,这三人都是雍正时期最为重要的封疆大吏,也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都堪称雍正的左膀右臂,可以说雍正新政如果没有他们三人在所辖省份坚决推行,那么雍正继位以后会面临很尴尬的局面,所以雍正对他们三人器重有加。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非常喜爱田文镜,上面说过田文镜年龄比雍正大不少,所以田文镜死在了雍正的前面,田文镜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3年去世,享年72岁。

雍正对于田文镜去世很是悲伤惋惜,为了表达他对田文镜的喜爱,他特意命人将田文镜的坟墓葬在了自己的清泰陵附近,想让田文镜在将来九泉之下陪伴自己。

雍正之所以喜爱器重田文镜,首先,田文镜是他的铁杆支持者,坚决推行雍正新政;

其二就是田文镜是出了名的清官廉吏,他不贪钱,而且还不让子女借助他的官位沾光,可以说是清正无私;

其三就是田文镜在政治上非常中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不结党不营私,雍正认为他是孤臣是能臣,所以田文镜是雍正树立的吏治典范。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说的确实没错,雍正虽然十分喜爱田文镜,但是他儿子乾隆却并不喜爱田文镜了。

乾隆曾经评价过雍正时期三大总督,他认为田文镜不如李卫,而李卫则又不如鄂尔泰,从这可以看出乾隆对田文镜即是不屑也是不喜欢。

而且乾隆继位后第一个公开点名批评的雍正时期旧臣就是田文镜,乾隆认为田文镜为官过于苛刻,虽是清官,却也是酷吏,他坚决推行雍正新政,不顾实际民生,致使河南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乾隆认为田文镜不过是一名酷吏而已。

其实乾隆说的也确实如此,田文镜虽是清官但有的时候急功近利,不顾百姓民生,同时期的李卫虽然没有田文镜这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李卫为官也是十分清正,而且不畏权贵,最关键的是李卫比田文镜更能体谅百姓的民生,所以在雍正时期李卫的官声口碑都比田文镜好得多。

乾隆推平田文镜的坟墓其实算是意外虽然乾隆对田文镜不喜欢,也很是不屑,但是他还不至于公开要把田文镜的坟推平,这样也太不显君王大度了。

乾隆平了田文镜的坟其实算是一场意外,因为田文镜的坟在清泰陵附近,乾隆每次去祭拜清泰陵时,总感觉有一种还要向他十分不喜爱的田文镜祭拜的感觉,所以乾隆每次给雍正扫墓,都十分厌恶田文镜墓。

后来有一次乾隆又去祭拜雍正,在回去的路上恰好遇到田文镜墓长出的树木妨碍了御道通行,乾隆知道后,只说了一句“拉倒吧”,其实这是算了的意思,结果清泰陵守陵的大臣们向来都知道乾隆厌恶田文镜,所以他们就以为乾隆是要把田文镜墓拉倒。

于是田文镜墓就这么被清泰陵守陵士兵给拉倒了,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后来乾隆发现田文镜墓被平了,就问守陵大臣怎么回事,他们就按照以为乾隆的意思给推平了回复,乾隆听后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却也并没有责怪守陵大臣。

这看似是因为守陵大臣会错了意,导致了田文镜墓被误伤。实则不然,看似无意却是有意。因为乾隆厌恶田文镜在当时已是朝野上下都知道的事,守陵的大臣这么想也无可厚非。

而乾隆事后并未责罚守陵大臣,也可以看出乾隆内心里也是将错就错,想把田文镜墓给推平了。虽然乾隆没有特意下令将田文镜坟墓平了,但是这也多少有点清算的意味。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相关文章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者了,但是皇储之位却始终没有落实下来,他之前也曾经有过两次不成功的秘密立储,但秘立的皇次子永琏和已经属意、尚未来得及建储的皇七子永琮(均为乾隆帝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都年幼夭折,让乾隆帝立嫡的愿望一再落空。富察氏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薨逝后...

请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历史有哪些?

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病逝。经过五天的激烈争斗,睿亲王多尔衮提议立皇九子福临继位,自己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礼亲王代善等王公赞同,六龄幼童福临便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笃恭殿宝座,成为大清国新皇上,以明年为顺治元年。 顺治七年十二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故。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清帝福临去世,遗...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石船是哪个皇帝造的?

颐和园的大石船估计是每个来园中的游人必拍照发朋友圈的一个景点,可对于它,鲜有人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意义,小君今天就来给你好好扒一扒。 “大石船是谁建的”其实这座石船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清晏舫,取海清河晏之意。当年,乾隆大大心潮澎湃的将它安置于园中的昆明湖之上,并写了这样的诗句: “雪棹烟蓬何碍...

711清酒排名?

十四代(山形高木酒造,是近年流行的「芳醇旨口」代表酒款) 2、花阳浴(南阳酒造,花阳浴是日本埼玉县南阳酒造的代表作品) 3、而今(这个系列清酒特别适合配搭肉类、鱼介类如虾、海胆等,与意式料理也很匹配) 4、新政 6号系列(新政酒造,新政酒造并非一间新酒厂,反而是一间有百几年历史的传统酒厂) 5、花邑...

刘墉、纪晓岚、和珅、阿桂,四人是乾隆皇帝的重臣,谁的官最大?

这四个人确实同时存在了很多年,他们都是乾隆晚年的重臣,其中刘墉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并且刘墉还是刘统勋的长子,刘统勋那是厉害了,乾隆前期的重臣,首席军机大臣,妥妥的宰辅。 刘墉在乾隆后期,数次被乾隆皇帝羞辱,说他办事不认真,经常出错,也确实是这样。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

袁枚和天全有哪些关系?

《杨垕》天全杨土司家里有哪些宝贝? 杨垕,字子载,号耻夫,南昌人。乾隆癸酉拔贡。有《耻夫诗钞》。 《同蒋心余彭芸楣游北兰寺》1 无数征帆向马当,龙沙北去树苍苍。去年君亦他乡客,此日谁倾地主觞。野渡春风归鸟雀,寒山返照下牛羊。赞公去后风流尽,依旧闲云销竹房。《栈道猿声歌》1 猿朝鸣,猿夜鸣,劝君乘舟毋...

什么是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  ...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与甲戌脂砚斋评本

  公元1756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一年,当时的中国,看似依然强大,欧洲仍是战乱,但是暗潮汹涌澎湃,各种危机已在逐渐显现。而卢梭阐发政治思想的经典之作《社会契约论》,也于这一年已出版。   这一年,东印度公司炮击宁波、上海,进行强迫贸易,提出很多无理要求,直接导致,乾隆一怒之下,于次年断然决定:四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