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在《鹿鼎记》里把大汉奸吴六奇洗白成反清复明的义士?

2020-09-13文化1285

《鹿鼎记》中的吴六奇的原型是历史人物吴六奇。

吴六奇(1607—1665),字鉴伯,号葛如,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人。

早年因为聚集乡勇,称雄乡里,为南明朝廷识拔,被永历帝封为总兵,顺治七年(1650)率部降清,出任广东提督,尚可喜下令进行广州大屠杀时,吴六奇率领本部不折不扣地予以执行,后又积极配合清廷在潮汕等地区实行“禁海策“,不但做到“片帆不得下海”,还不满足于黄梧建议的15里禁海区,而是把沿海50里内的潮汕百姓都或者驱赶或者杀戮,潮汕百姓因此死难者不止数万人。

因为大肆屠戮的“忠心耿耿”、“铁面无私”,吴六奇一路升迁,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死后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并赐谥顺恪。

所谓顺恪就是又识时务又尽忠职守,可以翻译成小乖乖。

(吴六奇官服画像)

(《鹿鼎记》影视中的吴六奇剧照)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吴六奇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可能性,金庸关于他这方面的描写纯属虚构。

金庸为什么这样写,和吴六奇与浙江海宁望族查家关系的渊源有关。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大力将军》篇、王士祯的《吴顺恪六奇别传》、蒋士铨《忠雅堂文集》中的《雪中人》篇、钮琇的《觚剩》中的《雪遘》篇都写了吴六奇巧遇查继佐并成为至交的故事。

故事细节有所不同,但大致是落魄的吴六奇得到查继佐的勉励和资助,后来飞黄腾达的吴六奇报恩,帮助查伊璜逃过文字狱劫难。

故事很跌宕起伏,也很有意趣,金庸的铺陈也以此作为基础。

但是《查继佐年谱》里,查继佐自己否认有此事:

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明史案》没有牵连到查继佐,主要原因是查继佐就是举报人。且看这一段记载:

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子丽京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作序者李霜回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学,手著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余口。这段文字出自查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中,既详尽也并无为老师讳,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金庸是我最尊敬的老作家之一,但不得不说,他为吴六奇洗白、为查继佐洗白,丝毫没有根据。

再看《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中的一段记载:

许季觉,浙江海宁人。少尚侠,既折节读书。居亲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杖而后起。含殓、殡葬、虞祔、卒哭、祥禫皆用古礼。葬,躬负土,庐于侧,朝夕哭不辍。季觉故与同县查氏交密,查氏贵,营葬侵许氏墓地。季觉曰:“吾不能以友卖亲。”讼连年不决,亲朋居间,季觉终不让。查氏诬季觉通海,逮狱,有为辨者,狱稍解,避地山阴。查氏复诬以他事,再逮狱。季觉度不免,狱中碎瓷盎吞之,死。这位海宁查氏不知道具体是查氏家族中的谁,但是在新朝得到富贵之后,图谋侵夺朋友家族的墓地,打官司没有结果就两次诬陷朋友,最终将朋友害死。

恶霸加阴险小人的嘴脸如画,除了武功不如南霸天凤天南,其他基本上都赶上了。

(金庸先生年轻时期照片)

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对自己的血脉根源有尊重和温情,是好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就该是如何,除了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穷尽真实,任何粉饰、扭曲、颠倒黑白、避重就轻,其实都是亵渎。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