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的八股文是什么样的文章?难度有多大?
朝史暮想在这里聊聊对八股文的看法。
八股文的最早源于唐代的帖括,就是对一些经典经书的注解。到了宋代,发展为要求作者对一些经文进行自己的理解。到了明代,用来科举取仕,并且严格规定了文章的格式。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很难,难到你不花十几年的时间苦读,很难写出好的文章。这个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孩子升学考试要用到的奥数。在生活中意义不大,但是升学的时候又能加分。
当代对八股文多嗤之以鼻,说其严重禁锢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以至于中国古代发展不出类似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八股文惹的祸。
在这里,朝史暮想不是想给八股文洗白。任何一件事物的诞生,在当时来说其实都绝大多数都有其积极意义。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历史中,门阀士族长期垄断了官场了。下层的新鲜血液其实很难晋升。哪怕在明代,朱元璋的国策也是鼓励子承父业的。父辈为兵,子亦为兵。父辈为农,子亦为农。父辈为官,子亦可为官。甚至有很多的途径,是专门为官二代提供。
当时的官二代们疯了,放着已有的名额不用,要去苦读备考八股文。只有那些寒门子弟,才会真的把八股文当做自己晋升的钥匙,愿意苦读。
从这个意义上看,以八股取仕,对于中下层的学子来说,还是相对公平的。
而明代的皇帝们,用八股取仕,还有一层考量。那就是用中下层寒门子弟,去稀释旧官僚集团,以达到权力的制约。
你看,从明代中后期看,国家和士人对科举上来,成为庶吉士的人尤为重视。这就是八股取仕发展的结果,甚至到了如果你不是庶吉士出生,你是很难进入内阁的。
终于有一天,骄傲了千年的门阀士族子弟突然发现,在他打算撸着袖子继续和龙椅上的皇帝杠的时候,有一群智商高绝的泥腿子出生的寒门子弟挡在了他们面前。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