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中最大硬伤是什么?为什么鹿鼎记里没有一个武林高手?
先回答后半个问题吧:鹿鼎记里没有一个武林高手,这是必然的,因为武侠功夫就是越久远越好,毕竟功夫的存在价值就是战斗啊...
1)无论是私下群殴,还是军队作战,手下功夫越好当然胜算越大。这是在冷兵器时代的背景下讨论,到了明清,有了火枪,火铳,甚至还有红夷大炮,你就算能飞上天又能怎样...这个时候,功夫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当然会逐渐衰落,到了今天,大概只剩下强身健体的功效了,水平怎么及得上几百年前的实战训练?所以你看金庸明清时代背景的小说就会发现明显的趋势,《碧血剑》的功夫描写已经明显弱于《射雕三部曲》了,但袁承志仍然可以搞定拿着火枪的外国军官,而《鹿鼎记》中,boss级的冯锡范不也是倒在了火枪之下? 我记得高晓松曾经说过,任何时代,科技和艺术都是双轨并行,当一个时代科技崛起,那艺术必然没落,反之亦然。武术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较为片面而已;
2)再说另一方面,除了没有历史背景的,金庸所写朝代最早的书应该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越女剑》了,而且功夫水平也是所有小说中最高的,阿青一人一剑可以横扫铁甲正规军。而随着朝代的发展,功夫的层次和效果也在逐渐递减。其实相应的可以想到,中国的封建社会是越来越中央集权的历史进程(先秦时代的群雄割据对比明清时代的大一统),而中央集权越充分,政府的统治穿透力就越强,武装冲突的概率就越小,这些就决定了军队以及民间的功夫用武之地越来越少,水平自然是逐渐下滑的;
3)武术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路径不同,这是最重要的,技术性知识日益进步,是因为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上再行拓展,但是功夫可不一样,功夫的传播是有门户之别的,少林派的就是只传和尚,武当派的也只传道士,各门各派门禁森严,偷师是江湖大忌。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导致每一个门类的功夫都是线性传播,这样的话功夫是否可以发扬光大就完全依赖生源了,万一哪一代传人用功不勤,师父10成的功夫自己只学到了3成,那么这门功夫可能就此走上下坡路(当然也有例外,我们只谈概率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进,政府统治力逐渐加深,社会越发安定,用武机会越来越少,因此社会大环境对于功夫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下降,导致各个线性传播的功夫门派的生源质量逐渐下滑,整个行业的水平也就随之下降了;而到了明清时代,热武器的出现,直接给了一个绝户计,功夫彻底没有了应用场景,并逐渐沦为了街头卖艺,强身健体的套路游戏。
要说金庸小说中有什么硬伤的话,个人觉得是江湖门派的生计问题没有交代,也可能是与主题无关而故意略掉了...
毕竟几百号人的开销,平时大家又需要心无旁骛,勤修苦练,这从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收支不均了,我能想到的除了不靠谱的收学费,大概也就只有走镖了;
但是纵观金庸小说里,戏份最大的镖局——福威镖局,最后不还是被每天无所事事,只知练功的青城派给灭了个满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