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之乱怎么破?
【骊姬治乱】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而且通常强势的君主,到了晚年都比较昏庸,特别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经常会有差池,晋献公也一样,原本他有几个好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都是晋国储君的合格人选。
但是,晋献公晚年时,骊戎献给了他两个陕西临潼美人,一个叫骊姬,一个叫少姬,骊姬就是被称为中国四大妖姬的骊姬,国君被骊姬姐妹彻底迷惑了。
骊姬姐妹也非常争气,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奚齐,一个叫卓子,献公就想着要把国君的位置传给奚齐。骊姬为了给儿子铺路,对献公的那三个优秀的儿子下手。最后申生自杀了,重耳和夷吾选择出逃,避开了杀身之祸。
献公死后,奚齐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国之主,可奚齐无能,并不能担起一国重任。当时晋国各大门阀豪族的年轻公子哥都选择跟随重耳和夷吾出逃,所以奚齐无人可用。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骊姬虽能凭美貌迷惑国君,但骊姬母子没办法拉拢晋国国内的世家豪强。所以奚齐即使当上国君,这个位置他也无法坐稳。所以还在国丧之时,奚齐便被晋国的大臣里克杀掉,随后骊姬和她的另外一个儿子卓子也被里克杀死。
最后晋国大乱,直到重耳回国,才平息叛乱,将晋国的发展引向正轨。
骊姬的一番作乱,对晋国的直接影响是让原本就衰弱的晋国公室势力进一步衰落,虽然之后晋文公、襄公都是有为之君,但已经无法阻止国内士族大夫势力的做大做强,最后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就此消失。
【启示】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申生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申生的悲剧使我们再次领悟到,心地过分善良纯洁,在一个充满邪恶的世界之中,往往会成为邪恶的祭品。恶的力量无害,这尚可以理解;而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恶在向我们进攻时,是不应当向它让步和妥协的。有时候,可以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大胆地反抗恶,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后来,三国时期,诸葛亮劝刘琦屯兵夏口时就曾对他说过“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
他们两人比申生聪明的地方,在于明知自己没有过错,就完全没有必要代人受过,没有必要去做替罪羊,更没有必要自动成为阴谋诡计的牺牲品。既然父王的命令不能违抗,逃跑总是可以的。再说,他们俩固执己见,也未执迷不悟,听从了别人善意的劝告,在灾祸临头时注意保护自己。
公子重耳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自然同他善于随机应变,不固守陈腐之见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想到一条最实际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
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没有理想、真理、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时代,很难说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清了时势,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强者不仅仅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保存自己,同时也善于竞争,善于把握进取和退守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个法则,不仅在春秋诸霸的纷争中得到了证明,恐怕也应当说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所决定了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