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弥远和杨皇后合谋杀死韩侂胄后,为什么将韩侂胄的头割下送往金国?
韩侂胄是南宋中期著名权相,最后下场却很凄凉,被政敌杀死后,将头颅装入盒中,送往金国以此换取两国议和。
为何如此?
只因为韩侂胄得罪了三种人:
其一,程朱理学派。
韩侂胄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既是名门之后,又是皇亲国戚,身份自然高人一等。
1194年,韩侂胄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人策划“绍熙内禅”,废黜罹患精神病的宋光宗,拥立其子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
韩侂胄也以“翼戴之功”,初封开府仪同三司,而后官至太师、平章军国事,成为南宋中期著名的权相。
韩侂胄在任期内,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便是禁绝兴盛一时的朱熹理学,贬谪以宗室赵汝愚为代表的大臣,并在王沇的奏请下,征得宋宁宗的同意,订立《伪学逆党籍》,以赵汝愚、留正、朱熹、彭龟年、杨宏中等五十九人列名籍上。
平心而论,朱熹理学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对南宋灭亡同样负有巨大的责任。
南宋苟安半壁江山日久,文人和道学家日益昏庸腐朽,已经无所作为。
南宋灭亡之后,时人周密沉痛地说,“道学之名,起于元祐,盛于淳熙。其徒有假其名以欺世者,真可以嘘枯吹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扞边者,则目为麄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其所读者,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东西铭、语录之类,自诡其学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醉心于程朱理学的人,往往都是沽名钓誉之辈,他们认为治财赋的是聚敛之徒,守卫疆土的是粗鲁无才学之人,读书做学问是玩物丧志,留心朝廷政事的是庸俗小吏,似乎只有像他们一样万事不理,沉迷于精神世界才是正学,国家怎能不亡呢?
不过,在韩侂胄执政期间,其针对朱熹理学的打击,却得罪了一大批文人。
到了元朝,丞相脱脱修《宋史》,因为其尊崇理学,为道学立传,而把韩侂胄列入“权奸”行列。
此后,明清两朝,理学日益尊崇,韩侂胄的千载骂名更是无法洗刷。
其二,北方的金国。
韩侂胄是南宋朝廷内少有的主战派,他上台不久就进行了“崇岳贬秦”,先是在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又主持追削秦桧官爵,谥号改为谬丑。
究其原因,韩侂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北伐作舆论准备。
1203年,被冷落已久的主战派人士,时年64岁的辛弃疾再次被起用,先后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等职。次年,辛弃疾晋见宋宁宗,断言金国“必乱必亡”,极力鼓励宋宁宗同意出兵北伐。
1205年,韩侂胄加封平章军国事,总揽军政大权,即下令密做准备,同时取朝廷封桩库金万两作军需。
1206年,韩侂胄任命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兼陕西、河东路招抚使,郭倪兼山东、京、洛招抚使,赵淳、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抚使、副使,以收复失地。
五月七日,南宋正式下诏出兵伐金,这就是著名的“开禧北伐”。按照计划,北伐军从江淮、四川两路同时出发。
战争初期,宋军取得不小的胜利,夺去了泗州等战略要地,金国被迫迅速从北方调兵南下增援。《金史·章宗本纪》称,“上以宋兵方炽,东北新调之兵未集,河南之众不足支,命河北、大名、北京、天山之兵万五千屯真定、河间、清、献等以为应。”
然而,谁也没有意识到的是,早在宁宗下诏伐金前一月,吴曦已在四川私通金国,图谋叛变割据。密约献出关外阶、成、和、凤四州(今甘陕一带),求金朝封他作蜀王。
结果宋出兵伐金,金朝指令吴曦在金兵临江时,按兵不动,最终使得金军东下而无西顾之忧。
吴曦叛变,对宋军伐金的部署破坏极大。
金国得以全力应付其他方向北伐的宋军,六月,韩侂胄任命的两淮宣抚使丘崈,上任伊始,就放弃已占领的泗州,退军盱眙。此前,江州都统王大节引兵攻蔡州不克,军大溃。皇甫斌引兵攻唐州,败绩。宋军攻宿州,败绩。
可以说,由于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从江淮至川陕的各个战场,宋军的攻势都遇到重大挫折。
十一月,金兵转而攻入宋境,“开禧北伐”以失败收场。
不过,金兵的攻势同样虎头蛇尾,当年年底,金军从淮南地区撤离。开禧三年正月,韩侂胄改命张岩督视江淮兵马,又自出家财二十万,补助军需。
二月末,吴曦之乱被成功平定,四川局势得以稳定,宋金之间再次恢复到此前的相持阶段。
问题出在和议环节,1207年九月,南宋使者方信孺回到临安,带回了金国的议和条件:“如能依应称臣,即许以江、淮之间取中为界。如欲世为子国,即当尽割淮南,直以大江为界。陕西边面并以大军已占为定据。”
意思就是南宋如果称臣,就以淮河为界,如果称父子之国,就割让淮南。
此外,还要求南宋“缚送”主张伐金的“元谋奸臣”,或“函首以献”。岁币则在“绍兴和议”的基础上,再加银、绢各五万两、匹,另给犒军银1000万两。
韩侂胄极力主张的北伐,不仅未能取得寸功,反而要让南宋面临更加屈辱的和议,包括他亲信苏师旦、邓友龙等人在内,还都成为金国指名道姓要“函首以献”的罪臣。
来自外部的压力,无疑让韩侂胄的政敌们找到了倒韩的最佳借口。如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就率先发难,上奏弹劾韩侂胄,指责北伐以来军民死亡无数,耗费财资不可胜计,给国家带来惨重灾难。
三、宋宁宗之杨皇后为首的政敌
此前,庆元六年,即1200年,韩侂胄的侄孙女韩皇后去世,中宫之位空缺。
宋宁宗宠爱的杨贵妃和曹美人都有机会进封为皇后,不过韩侘胄对皇帝赵扩进言,说女人才学高、知古今、性机警不是好事,建议立性格柔顺的曹美人为后。
最终,宋宁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并于嘉泰二年,1202年,立杨贵妃为后。
此后,杨皇后与其兄杨次山等人开始暗中继续力量,等待倒韩的时机。
开禧北伐的失败,使得朝中以史弥远为首的主和派与杨皇后等人勾结起来,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韩势力。
不过,出乎韩侂胄意料之外的是,他压根没想到史弥远勾结杨皇后,居然以矫诏的方式,串通禁军将其诛杀。
这在宋代历史上是空前的。
其实,早在韩侂胄被杀的前两天,他的亲信周筠就多次发出警告,“其夕,周筠闻其事,遂以覆帖告变。时?胄已被酒,视之曰:“这汉又来胡说。”于烛上焚之。初三日,将早朝,筠复白其事,?胄叱之曰:“谁敢?谁敢?”遂升车而去。”(《齐东野语》)
有宋以来,既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历来政治斗争都在朝堂之上,韩侂胄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居然会遭遇一场血腥政变。
于是,1207年11月3日 ,史弥远等人于韩侂胄上朝时,突然袭击,将他截至玉津园夹墙内暗杀。
甫至六部桥,忽有声喏于道旁者,问:“为何人?”曰:“夏震。”时震以中军统制权殿司公事,选兵三百俟于此。复问:“何故?”曰:“有旨,太师罢平章事,日下出国门。”曰:“有旨,吾何为不知?必伪也。”语未竟,夏挺、郑发。王斌等,以健卒百余人,拥其轿以出,至玉津园夹墙内,挝杀之。《齐东野语》事后,韩侂胄被杀的消息才奏报给宁宗,至此,军政大权全归杨后、史弥远所操纵。随后,他们又把苏师旦处死。
接着,杨皇后,史弥远等人把韩侂胄、苏师旦的头割下,被涂漆后封于函中,并派使臣送到金朝,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
南宋最终以如此屈辱的方式完成了“和议”。
小奔说:
南宋以屈辱立国,此后偏安江南,自始至终毫无骨气可言。有极力主战者,如李纲、张浚等人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其中,尤其以主持开禧北伐的韩侂胄结局最为悲惨,毫无疑问,韩是北伐失败的第一责任人。
但是以函首大臣如此这般屈辱的方式换取和议,却是骇人听闻,当时太学生作诗讽刺说:“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晁错已诛终叛汉,于期未遣尚存燕。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
相比之下,金国在将韩侂胄的首级祭祀于宗庙后,再予厚葬,并封谥号为“忠谬侯”,说他“忠于谋国,谬于谋身”,意思就是说他为国家考虑得太多了,对自己考虑得太少。
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对大臣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其实,自高宗赵构起,南宋就罕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除了宋孝宗以外,历任皇帝本心上都是安于这种南北割据的现状,毫不介意在屈辱中过太平日子。
这样的心态在朝廷庙堂之上,同样是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几十年之后,元兵大举压境之时,庙堂之上几乎一逃而空的场景也就毫不奇怪了。
呜呼,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