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悌听从沈莹建议兵力集于牛渚,吴军有多大机会胜利?
张悌、沈莹,三国东吴将领,张悌指挥了东吴最后一场战役,沈莹参与了东吴最后一场战役,而沈莹主要成就是写了《临海水土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文字记录台湾的文献,可惜已经失传,不过到宋代《太平御览》有部分记载,也算是一种历史传承,我们今天不说沈莹文学上成就,主要聊一聊东吴最后一场战争,那么如题所说,在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派杜预为大都督伐吴,孙皓令张悌、诸葛靓、沈莹率三万精锐迎敌,张悌等领兵主动进攻,沈莹建议兵力集结于牛渚,与晋军决一死战,吴有机会胜利吗?我认为能赢的几率很低,原因有以下四点:
原因一:吴帝荒淫凶虐,大臣将士离心离德,无人愿意为他卖命。事情还要从公元279年说起,晋朝王濬和杜预直接指出吴主孙皓“荒淫凶虐”,大臣离心离德,此时正是好时机,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
孙皓有多么残忍嗜杀呢,孙皓从上位一年后,就杀了两位拥立大臣,当初濮阳兴和张布将他扶上帝位,只是说了有点后悔找了这么一个皇帝的话,孙皓就直接杀害他们,孙皓觉得只有杀人才能立威,因此杀死了朱太后、以及前皇帝孙休的两个儿子,之后皇室宗亲也杀了好几个。反正只要不信任的全杀,很多地方官看到孙皓召回朝廷诏书,怕被害,就举城投降西晋!
想想皇帝这样子,你就算有再好的计策,也是守不住国土的,因为大家都有一种想法就是为这种皇帝拼命不值得,所以不管守哪里,有多少兵,士兵都无心战斗,试问以这样的军队怎么防御精锐晋军呢?
原因二:东吴后期,已无名将,正直大臣都被皇帝杀光,军队更是久无操练西晋司马炎派兵向吴进军。孙皓令丞相张悌为都督,带领丹杨太守沈莹、孙震和诸葛靓帅众三万渡江迎战。军队到达牛渚时,沈莹认为晋在蜀地水军已经训练很长时间了,顺流而下恐怕抵挡不住,我们应集中力量等他们,假如有幸能够取胜,自然就太平了,如现在渡江被打败,吴国就没有抵抗力量了。
这里沈莹说的是"假如有幸取胜",原文是"与之一战,若幸而胜之,江西自清",其实他自己也不肯定他说的对还是错,只是一种建议,成功几率并不大,因为当时东吴"上流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东吴已经没有什么名将了,上流军队没有操练,根本不是强大晋国对手,失败是必然,没有任何侥幸,要依靠天险防御是不可能,蜀国就是例子,蜀汉天险比东吴险,皇帝刘禅也比孙皓贤明,将军姜维比沈莹有才,可最终依然灭国了,所以在哪里布阵都是没用的!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晋纪三》:吴主闻王浑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帅众三万渡江逆战。
原因三:吴国衰弱注定要灭亡,渡江赢了还能争口气,如果战死也光荣。张悌听了沈莹的建议,觉得不妥,他认为吴国这些年,经过皇帝孙皓的折腾,即将要亡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此,晋军蜀地之兵到了,我军必定恐慌,军心一乱,就更无法攻击了,还不如现在还有那么一点点军心渡江,与晋决一死战,要是战败,至少没有留下遗憾,假如有几率取胜,我军还能提高士气,乘胜进军。
这里如果用沈莹的计谋,兵力集于牛渚,兵士知道晋军来了,一定会士气全无,之后四散奔逃,想收拢就难了,而且此时东吴无名将,士兵一乱无将能压的住阵脚!
最终沈莹等同意一起渡江,就算是死于国难,这不算耻辱!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晋纪三》:至牛渚,沈莹曰:“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上流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不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宜畜众力以待其来,与之一战,若幸而胜之,江西自清。今渡江与晋大军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
原因四:最后一战,已经证明晋军强大,东吴精锐丹阳兵都不是对手,集中兵力无意义公元280年三月,张悌沈莹等人渡过长江,在杨荷包围了晋军张乔,张乔请求投降。诸葛靓建议杀了他,张悌不同意,继续前进。沈莹率领五千名丹阳兵,多次冲击晋军阵列,晋军阵列严整,丝毫不乱。沈莹只能领兵退却,没想到军队开始混乱,士气全无,晋军薛胜、蒋班抓住时机进攻,吴兵溃散,东吴的这些无名将帅们根本制止不住,吴军战败。诸葛靓逃走,拉住张悌一起,张悌不肯走,决定以身殉国,没多久他就被晋兵杀了,沈莹也同时战死。
在当时晋国已经成功的灭掉了魏和蜀,实力已非吴国可抗衡。加之晋吴实力相差过于悬殊,沈莹才会殉国。事后也果然证明了,即便是吴国的精锐—丹阳兵,也冲不破晋军,一旦退兵一下就乱了,如果在牛渚防守呢,士气低落的吴军更不是对手了,到时一乱,肯定会有人带动投降的,那时吴军所有兵力困守于此,外无救援,内有乱兵,进不能攻,退不能守,只能不战自溃!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晋纪三》:沈莹帅丹杨锐卒、刀楯五千,三冲晋兵,不动。莹引退,其众乱;将军薛胜、蒋班因其乱而乘之,吴兵以次奔溃,将帅不能止,张乔自后击之,大败吴兵于版桥。
结语:经过以上几点原因分析,我觉得,当时东吴已经无药可救,什么计策都没用的,实力决定一切,就算东吴四都督复活,也救不了东吴!所以张悌等领兵主动进攻,沈莹建议兵力集结于牛渚,与晋军决一死战,吴军没有机会赢的!
另外,我还想说点关于沈莹其他的事,在三国历史上,能够找到关于沈莹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是司州河内温县人,吴国左将军,丹阳太守,负责阻击晋国的进攻。任丹阳太守期间,沈莹既要负责对敌最前线的防御,又要完成《临海水土志》撰写工作,可惜在写成书的那一年,沈莹战死,但他的著作《临海水土志》明白的告诉世界,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那时就有了台湾属于中国的文字记载了,这也是沈莹为我们做的最大的贡献了,沈莹虽死犹荣。最后说一点啊,沈莹,名字听起来像个女孩,其实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儒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