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经常被网友吐槽的“翻译腔”,在当时听来却并没有违和感?
问题中的“当时”到底是什么时候,搞不清楚。如果是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倒是可以回答一下。
当时,一个是英语教育没有现在如此普及,大家学英语的方法也比较朴素,最初几个版本的英汉词典都是以汉字注音的。也就是把APPLE注音成艾坡之类的。大家也就没有现在这么敏感。
但不得不说,以前的翻译腔比现在的翻译腔要良心多了。就拿那个时期的译制片举例,虽然大家能经常在片子里面听到“噢!我的上帝啊!”“我发誓⋯..”等等奇奇怪怪不符合我国语境的口头禅。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这个问题,翻译者可以处理也可以不处理,不怎么影响整体观感。但是它们在翻译正经台词内容的时候是非常有水准的,比现在那些臭名昭著的翻译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就拿《声临其境》中赵立新配的那段《蓝桥遗梦》来说,那个片段中,罗伊一口气说了三句话,结构工整,只有最后的形容词不一样,而翻译版完美地把握住了这几个词之间微妙的区别。所以最后呈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反观现在的“翻译腔”,基本是翻译的人水平太差导致的。拿《第三度嫌疑人》来说,因为当时看的是国语版,所以翻译一尴尬就很容易出戏。结果全片充斥着语序奇奇怪怪的台词,比如“xxxx,我想”“xxxxx,我觉得”之流,偶尔一两句可以,但是从头到尾都这样就让人接受不了了。传神语联的人就不能调个语序吗?没把“的说”翻出来我都已经谢天谢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