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权与谋

2020-03-31综合595

  第0001篇

  【原文】《资治通鉴》周纪一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

  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晋国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背景解读】

  解读1: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作为开篇,因为这一年,周天子承认并分封晋国三个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历史上这称之为三家分晋。从此晋国,分裂成魏国、赵国、韩国。而不少历史研究学者也以这件事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解读2:公元前493年智氏家主、晋国执政官(正卿)智文子智跞去世。赵氏家主赵鞅继任晋国执政官。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智氏家主智瑶(智文子之孙、智宣子之子)继任晋国执政官,史称智襄子或智伯瑶。

  解读3:智文子智跞在担任晋国执政官之前,晋平公为加强公族,加强集权,欲废黜智氏卿爵,虽未得逞,但智氏势力大损。经过智文子智跞40余年的低调经营,在公元前501年终于担任晋国执政官,智氏开始复兴,期间与赵鞅矛盾渐深。

  解读4:在智文子智跞死后,赵鞅继任晋国执政官。面对势力强大的智氏,赵鞅采取联合韩氏、魏氏的策略,联合打压智氏,此时智氏家主智宣子与智瑶均被其压制。

  解读5:故事发生在赵鞅执政期间,此时智氏家主智宣子与智氏出仕家族成员商议智氏下一任家主。在智宣子提出由其子智瑶担任下一任家主时,智氏家族成员智果(智氏智囊)持反对意见。

  解读6:当时晋国已经从霸主的位置上退下,而之后的历任晋国执政无不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己任。

  【解析】

  智果知道智瑶期才干出众,但是为什么以其不仁为由,反对立其为智氏家主?而智果又有什么算计?智果的理由是否成立?

  智果可能有的利益计算:

  1.智氏未来的影响力操控

  智宣子有两个儿子,智果倾向于支持才能稍弱的智宵上位,而反对智瑶。假如智宵上位,面对自己才华横溢且蛮横要强的兄弟,必然要进行平衡,而智果就是很好的人选。加上智宵其人本身才能不显,必须仰仗作为智囊的智果,而智果则可以通过智宵延伸自己在智氏中的影响力。

  2.自身在为智氏中的地位

  如果换成智瑶上位,其本身才干出众,对于智果的依赖性将大大降低。智瑶为了树立自己在智氏内的权威地位,作为与智宣子同时期平辈的人物,极有可能会被边缘化。

  3.故意不和分家保存家族

  古代士大夫家族,为了确保家族的延续,多会采取多头下注的方法。哪怕其他的分支败亡,只要有一支留存,都能确保家族繁衍。三国时期,琅邪诸葛家族,诸葛亮在蜀汉为丞相,诸葛瑾在孙吴为重臣,诸葛诞为曹魏重要将领甚至官至征东大将军。曹操袁绍争霸,颍川郭氏郭嘉在曹、郭图在袁绍,颍川荀氏荀彧荀攸在曹、荀湛在袁绍。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智果此举使其得罪了未来的智氏家主智瑶,于是顺势分家改姓。最后历史的发展,智瑶败亡,智瑶这一支基本被杀光。而智果这一只改姓为辅,在晋国平安无事,秦汉更有部分族人改姓智姓恢复了智氏延续。从这点来说,智果极有可能是在为家族布局后手。

  那么为什么智果认智瑶有才却不仁,不适合做智氏家主呢?仁之一字,含义太广,组成的词语有很多。通常仁泛指一种美好的品德。而不仁就是相对的无德或缺德,简而言之,所谓不仁,可以认为是刻薄、不做好事、心黑手狠,或者说脾气、性格不好也算。

  1.底线

  智瑶性格蛮横,做事容易过度。一旦过度就会超过底线。作为智氏家主,智瑶不光是代表他自己,更是代表整个智氏。他的那些过线行为,极有可能打破晋国原有的平衡,甚至被其他的士大夫家族视为对现有规则的践踏。而这些规则是经过晋国数百年的沉淀早已成为晋国士大夫家族们之间的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和共同利益。智瑶的越线行为,固然是打破规则创造新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前这些士大夫家族必须以捍卫规则为名,清楚掉以智瑶为首的智氏,再去享受智氏打破规则之后的红利。

  2.手段

  对于智瑶而言,因为他有才干很聪明,但是有无德,为了达成目的,难免会做出一些不择手段的事情来。对于一个不择手段、位高权重、掌握大量资源和势力的晋国执政而言,这种破坏力极大!与智瑶这样的人玩,你有规矩讲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是对智瑶而言,那就没有这么多忌惮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对这种人你怎么受到了?虽说可以不按套路来,但是好歹也是在一个规则、大框架之内,但是不能这么不讲究下三滥。对于一个手段卑劣之人,你绝对会时刻防他一手。在这种情况下,智瑶会树敌很多。不是因为他已经树敌,而是因为他这种做法,让别人产生极大的威胁感,遂将其视为潜在大敌。

  3.兼容

  当时晋国的格局是政出私门,国君被士大夫所架空。晋国更像一个松散的士大夫家族联盟。智瑶有雄心壮志希望恢复晋国霸业,前提必须是整合晋国国内势力,让自己大权在握。这不符合其他晋国士大夫家族的利益,必然会爆发冲突。

  既然智瑶不能与其他士大夫家族和谐共存,又广泛树敌侵犯其他士大夫家族的利益。以智瑶为首的智氏家族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所以,智果提出让一个相对性格温和的智宵作为家主,能够起到调和与其他士大夫家族关系的作用。

  【启发】

  《周易·系辞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越是身居高位,才干固然重要,自己的德行更要到位。倒不是说不是让别人为自己所用,关键是不给自己树敌,不把别人逼到我们的对立面上。

  《资治通鉴》: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有才无德固然能成一番事业,但总归会被段位更高的人打回原形。

  更新中,争取每天一个~~~

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吞阳记版

  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在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周朝,  周又分东周和西周,有个典故大家和熟悉,  烽火戏诸侯,谁干的,周幽王。这位周幽王就是西周的最后一位皇帝,东周的第一位皇帝是其儿子,周平王,这位周平王干的什么事,弑君杀父。东周和西周的分界线为什么是这爷俩,有说是因为迁都的,周平...

为什么晋国处于四战之地,却还能称霸近百年?

我是任微言卿,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青梅煮酒,以史会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一个偏远小国变成春秋霸主,晋国的崛起史和发展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扩张史。《史记》中记载,“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赵国是晋国的重要继承者之一,其实用四战之国来形容晋国也同样合适。春秋时期,晋国将“四战劣势”转化为“...

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有何依据?

要说楚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就得从楚国的发源开始说,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君是芈姓熊氏。西周时期,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爵位子爵。公元前704年,当时的楚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初秋时期楚国大举扩张,灭了江汉流域周边的许多诸侯国,成为了南方第一强国。 熊通的儿子楚文王定楚国国都在郢,就是现在的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