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伯陵读《资治通鉴》——细说司马光笔下的历史细节
三家分晋,也许司马光说错了
一、
公元前455年,深秋。
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正在急行军。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1、2、3、4”的口号,从山西南部奔向太原城,准备干一件大事:抢钱、抢粮、抢娘们。
晋国总理智瑶,面带微笑的对旁边的两位副总理说:“干完这一票,我们就把赵襄子的地盘分了。”
副总理魏桓子、韩康子,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回应:“好啊好啊,一切听您指挥。”
智瑶满意的点点头,再看着身后的大军,雄心万丈。
二、
当时的中国,帅出天际的周朝早已分崩离析。
准备“先富带后富,然后共同富裕”而分封的诸侯国,已经甩开膀子单干了,大咧咧的对洛阳的周天子说:
“地盘在手,我们自力更生。”
周天子只好双手一摊:“常回家看看啊。”
事实证明:为自己打工,动力十足。
齐国、宋国、晋国、楚国、秦国,一个个富的流油,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春秋五霸。
而洛阳城里的周天子,穷得瑟瑟发抖,全靠吃小弟们的救济粮,才能活下来。
诸侯们能够发家致富,是因为挖了周王朝的墙脚,可他们忘了一句话:“家贼难防。”
结果就是:周王朝的地盘被诸侯国瓜分,诸侯国的地盘又被高官家族瓜分。
齐国的田氏家族悄咪咪的偷了很多地盘,把姜子牙的后代赶走,自己成了国君。
晋国内部在经过一番撕X大战后,角逐出了智、赵、魏、韩四大家族。
而智氏家族,又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三、
那一年,智宣子在开家族会议时说:“智瑶,从小就是五好少年,我打算让他当接班人。”
就在大家一致同意的时候,族人智果站起来,表示反对:
“虽然智瑶长得帅、学问大、会辩论,但是他刻薄寡恩、不懂笼络人心,实在不适合当领袖。”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
技艺超群则贤,巧文辩惠则贤,
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宣子不听,傲娇的宣布:“我的接班人我说了算,就智瑶了。”
完了完了,智果念叨着:“智氏家族要败在这小子手里了。”散会后,他就带着自己的家人跑到山里隐居,还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辅”姓。
都改名换姓了,您跟智瑶多大仇多大怨?
「资治通鉴」三家分晋中,那些值得深思的细节,辩驳司马光的评论
隔壁老赵,在选择接班人上就很有特色。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伯鲁、无恤。他挑选了一些名言警句,写在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然后叮嘱他们:“朗读并背诵全文,三年后检查。”
我了个去,三年......
结果,三年后的考试中,伯鲁的竹简早就丢了,名言警句也没有背下来,无恤却把竹简交给父亲,并且一字不差的背出原文。
赵简子一拍大腿:“儿砸,就你啦。”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
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
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智瑶,就是日后的晋国总理智伯。无恤,就是日后的晋国副总理赵襄子。
两个接班人的选择,不仅决定了两大家族的命运,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四、
在那个年代,是没有选举法的。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安全基本靠狗,官职基本靠世袭。
智瑶做为家族接班人,顺理成章的世袭了父亲的职位,成为晋国的总理。
原以为能好好享受生活了,没想到抬头一看:“我去,老爹你坑我啊。”
自从晋文公去世以后,再也没有一位雄才大略的领袖,能够带领晋国称霸中原。
20年前,越王勾践在打败吴国之后,没有带着美女西施回浙江逍遥过日子,而是把西施赏给范蠡,自己带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一枚霸主。
智瑶摸着脑袋表示:这就很尴尬了。
南蛮子都北上耀武扬威了,我们晋国都沦落到这个地步了吗?
所以,在执掌朝政以后,他带兵东征西讨,
东边打个县,西边放个马,北边筑个城,南边划个圈,逐渐恢复了晋国的大国地位。
「资治通鉴」三家分晋中,那些值得深思的细节,辩驳司马光的评论
祖传的基业、强壮的身体、辉煌的功业,让智瑶飘飘然的以为:
“只要我出马,没有搞不定的事,哦也。”
那一天,智瑶请韩康子、魏桓子吃饭。
手臂粗的蜡烛,照得屋子犹如白天;大红的地毯上,跳舞的妹子扭着17寸的腰,高深的事业线吸引着三位中年男人的荷尔蒙。
智瑶拿着高脚杯,喝了一口绿蚁酒,扭头对韩康子说:
“你丫就个怂包,还不如跳舞的姑娘呢。你们家的大管家段规,也没什么本事,还不如我家的二狗子呢。”
骂的真狠,连拐弯都不带的,够直接。
韩康子陪着笑脸,点头哈腰的应承着,烛光照在他的老脸上,却映出憋屈的怒火:
“我的价值,你怎么会知道?”
在饭桌上骂人也就算了,毕竟只是伤了面子,忍忍就过去了。可智瑶要伤人的里子,那就什么都不说了,跟你丫的拼了。
五、
里子是什么?是土地、人口、军队、权利、财富。
面子可以伤,里子绝不能丢。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智瑶提议:“国库空虚,不如我们每家拿出一座城市,当作军费。”
是的,他们的地盘不止是耕地,包括城市和人口,都是私人产权。
对于这项提议,大家用沉默来投票。
智瑶才不管你同不同意,散会以后就派人到各家办交接仪式。
韩康子气得肝疼、肺疼、心疼,死活不愿意把自家的产业交出来:“又不是搞公私合营,凭什么拿我开刀。”
在饭局上被骂过的大管家段规,凑过去给老大出了个主意:
“智瑶这个人,贪财又刚猛,如果不给,他马上就带人打过来了。不如现在我们吃点亏,看谁敢跟他硬刚,我们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啦。”
韩康子叹了一口气,磨磨蹭蹭的在合同上签了字。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魏桓子家里。
魏家的大管家任章对老大说:“现在还是给了吧,没办法。以后我们可以利用大家的愤怒之情,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智瑶,您何必自己当出头鸟呢?”
「资治通鉴」三家分晋中,那些值得深思的细节,辩驳司马光的评论
赵家人很硬气,说不给就不给:“我们祖先打下来的地盘,凭什么送出去。”
智瑶怒了:“还反了你了,揍你丫的。”
赵襄子一看,硬刚是不行的,必须得曲线救国。
能够当作军事堡垒的城市,只有长子、邯郸、太原。赵襄子有自己的判断:
“长子城墙厚,说明老百姓干活吃苦了。
邯郸粮仓满,说明老百姓把粮都交了,自己肯定吃不饱。
只有太原,历来实行仁政,军民关系一定很和气。”
他就带着家族、军队跑到太原坚守。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智瑶带着韩康子、魏桓子去攻打太原。
赵襄子的判断很准,太原被围了整整两年,硬是扛住了。即便城里的百姓都饿的吃老鼠,也决不投降。
所以说,积攒的人品、口碑,才是最大的资本。
六、
面对着坚固的城池,智瑶很头疼。
有一天,在外出视察的时候,看到旁边有条大河,突然大开脑洞:“不如把河挖开,淹死他们。”
当河水沿着挖好的渠道,灌如太原城时,智瑶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
他坐在敞篷车里看着河水泛滥,不禁感慨:“原来河水还能灭人国家,我又get到新技能。”
我了个去,啥意思?
韩康子、魏桓子互相踩了一脚,默默的骂了一句:“擦,我家也在河边。”
以后要是家里进了水,都怪现在脑子进了水。
正当他们愁眉不展的时候,赵襄子的策反信,不失时机的到了:
“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唇亡齿寒?赶紧来帮我啊,咱们分了智家的地盘。”
赵襄子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心理学大师,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送出 ,就掐准了韩、魏二人的命脉。
一番书信往来,三人在当天晚上就行动了。
赵军出城迎战,韩、魏军背后反杀,一招“乱拳打死老师傅”,将智军杀的四散奔逃。
智瑶的头,都被赵襄子拿去做成酒杯。
啧啧啧,喝酒的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七、
一场稳赢的兼并大战,就这么被绝地反杀。
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终于实现了屌丝逆袭。他们瓜分了智家的地盘、粮食、财富、人口,
并秉持“好人做到底”的人道主义精神,将智氏家族200多口全部杀死。
只有当初离家出走的智果,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赵籍、魏斯、韩虔为诸侯。
意思就是:“从此以后,你们哥仨跟老东家平起平坐啦,有事直接来向我汇报。”
这哥仨,已经是杀智瑶那三人的孙子了。
当年横行天下的晋国,只剩下曲沃、绛县,用来祭祀祖先。
55年后,连这两座城池也被三家瓜分,晋国彻底灭亡。
对于智瑶手握一把好牌,却打的稀巴烂这件事,司马光是这么看的: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故为国为家者,
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意思是,智瑶是有才能的,但是人品不好,所以犯了大错误。
所以不论交朋友也好、用人也罢,最重要的是人品好,然后才是能力强。
对于司马光这段评价,我是认可的:一个人品好的人,即便犯错误也是有底线的;
要是人品不好,还有才能,那做起坏事来,老天爷都管不住。
比如地沟油、毒奶粉,就是这么来的。
八、
对于“三家分晋”这件事,司马光特别看重,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就写了近千字的评价: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意思是,天子的职责就是维护纪律、秩序,如果能用纪律来维持秩序,那么谁都不敢乱来。
三晋强大后,想用实力来换取地位,如果天子不给,他们也不敢怎么样。可当天子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以后,就开了一个坏头:
只要有实力,就可以为所欲为。
从此以后,周朝就分崩离析了。
对于司马光的这个评价,我是不认可的。
一件事的发展,是有惯性的,不可能被某个节点突然改变。
“三家分晋”只是周朝衰落的必然结果,在其之前就有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更有各霸主打着“为天子服务”的幌子,争的却是自己的利益。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乱世,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就埋下种子。
遭到戏弄的诸侯,怨恨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戎狄入侵,诸侯无人勤王导致首都被攻破;
关中失陷,周平王将首都迁往洛阳;根据地都丢了,你周平王还咋呼啥?
然后,诸侯国就逐渐坐大了。再然后,诸侯国内的卿大夫也坐大了。
在晋国,如果智瑶攻破太原,那么接下来必然吞并韩、魏,接下来会怎么发展?
“三家分晋”改为“智氏代晋”喽。
以个人英雄主义或某历史事件,来评判历史进程,本身就是异想天开。
还是某人说的对:“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司马光批评周天子有失偏颇,那么,对于这件事他该批评谁呢?
褒姒笑而不语:“怪我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