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和进士,还有状元各属于什么级别?
科举制从隋朝(605)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1300年,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那么,古代的秀才,进士,状元各是什么级别呢?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
秀才,是童生中的最高一级,普通读书人先要去县里通过童生考试,考中后,才能有继续往下考的资格。考中秀才,从社会地位来看,相当于今天的重点大学毕业,从考试难度来说,相当于考上了985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秀才拥有很多政治权利,比如,见官可不跪,受审不用刑,不服瑶役等,但还不能做官。
进士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大概能出300多个进士,进士分为三甲,总共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就是全国考试的前三名。考中进士,相当于考上正处级干部,从知识水平来说,跟现在清华,北大的博士生差不多,也有人说,相当于两院院士。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可以担任中央政府的属官,外放的进士,可以任县令,县丞,属正七品官员。
状元,是科举制度下最大的,最顶级的终结者了,是殿试第一名的正式名称,从六品官阶,但真正享受相当于(三品朝职)待遇,一般会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职别相当于皇帝的政务秘书,负责编修本朝历史,由于翰林院跟内阁,皇帝关系亲近,更容易被上层了解,更有可能进入朝廷中枢,成为辅政大臣。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这项制度因科取士,致使其它科目被偏废,埋沒了很多人才,后又被封建君主转化成了一种统制制度,弊端越来越多,终于在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后消亡。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文史好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