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最好的我们》豆瓣5.8分,不及格冤吗?
2016年,一部校园青春剧《最好的我们》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开朗随和的学霸余淮,乐观大方的女孩耿耿,桀骜不驯的叛逆青年路星河,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填饱”了我们所有的怀旧。
作为中国青春文学作家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之一,《最好的我们》将怀旧表现到了极致,一度被认为是80后青春校园纪念书,也是不少90后高中时代上课时偷偷浏览的读物。
凭借小说内容的加持以及刘昊然和谭松韵的完美演绎,当年《最好的我们》最终以豆瓣8.9分完美收官。
如果说赵薇的《致青春》拉开了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帷幕,那么电视剧版《最好的我们》则掀起了青春题材网剧的热潮,也是国产青春题材影视作品的标杆。
时隔三年,由陈飞宇和何蓝逗领衔主演的电影版《最好的我们》也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从目前豆瓣5.8分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其效果远不及电视剧版《最好的我们》。
不过小麦向来不在意这些所谓的评分,因为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在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看法上难免大相径庭。
于是,秉持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小麦去观看了这部《最好的我们》。
观影感受只有一句话:幸好我的期待值没有那么高。
很显然,这部《最好的我们》不仅不成功,而且不合格。
先别急着反驳,且往下看。
对于电影版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沾到了不少好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好处在于不管是电视剧版还是小说本身,都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电影版一出来大家自然而然会去支持、一睹为快。
压力在于电视剧版的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实在太过深入人心,不管是刘昊然版的余淮,还是谭松韵版的耿耿,都受到了观众乃至小说书迷的一致好评。
甚至不少书迷评价刘昊然仿佛就是书中走出来的余淮本人一样。
面对着这样一个口碑超高的前者,电影版《最好的我们》的压力显而易见。
事实证明,陈飞宇版的余淮和刘昊然的演绎相差甚远。
就算谭松韵版的耿耿不是最好的,也完全不是何蓝逗版的耿耿所能企及的。
他们没有输在颜值上,也没有输在演技上,而是输在了两个字:真实。
包括小说之所以能够从一众快餐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真实,电视剧版也秉承了这种真实感,才足以深入人心。
很多人对于这种真实感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误区。
并不是穿上那个时代的衣服、留着那个时代的发型、住进那个时代的屋子就能称之为真实。
大家都经历过学生时期,大部分人的暗恋都只是一个偷偷隐藏在心底里的秘密和心事,大大方方公之于众的那不能称之为情窦初开。
所以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总是能带给我们一种小鹿乱撞的心动感觉。
而且绝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都很普通,因为我们只是普通人而已。
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来回奔波,为了功课而烦恼,为了成绩而愁苦。
再早熟的学生也终究是个尚未步入社会的孩子,会焦虑,会恐惧,会胡思乱想,哪有那么多偶像剧里的“玛丽苏恋爱”和“英雄救美”的桥段?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女孩在自己的青春期遇见过霸道总裁式的男孩呢?
小说《最好的我们》虽然讲述的是余淮和耿耿的羁绊,但主线依然是平淡无奇的高中校园生活,哪怕已经暗生情愫,但两人之间仍旧没有什么甜腻的桥段和戏码,更多的是帮助和奚落,就像我们处于那个年纪都会做的事情那样。
耿耿最初来到振华的时候,父亲刚刚再婚,和父母都很生疏。
这让她觉得自己无依无靠,急需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恰巧这个时候她遇见了余淮,一个能够让她感受到温暖的人。
可以说耿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一点,并不是可有可无,然而在电影里完全被剪掉了。
最重要的是,八月长安成功将余淮塑造成了一个有弱点的学霸。
虽然他成绩优越,但稍微不注意名次就会掉下来,成绩不理想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卑,会恐惧,会胆怯。
这一点电视剧版《最好的我们》就做得不错,它秉承了小说里余淮的人物形象和特点,没有把他改编成一个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完美男主角。
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真实,就好像他在你隔壁的班级,甚至就是你的同班同学。
而到了电影版里,这样的真实感就被毫不留情地打破了。
电影中余淮和耿耿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谈恋爱,在教室里我要靠着你、在天台上给你戴我的耳机、合唱队伍里面对面为你唱《勇气》。
编剧,谁给你的勇气?
如果说电视剧版《最好的我们》是对小说高度还原的话,电影版就像是把其中的梗掰开了、揉碎了,然后胡乱拼凑在一起,再用玛丽苏式的爱情加以衬托,融合成了一个“四不像”。
其实中外影视行业根据小说改编的作品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无疑两点,其一是演员与角色形象契合度高,其二是抓住了小说的核心内容。
这个道理不管应用在什么题材的改编影视作品上都非常适用,哪怕青春校园题材也一样。
不得不说,电影版《最好的我们》一点也没抓住。
恕我直言,这根本不是属于余淮和耿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