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惜君的EP专辑《硬地之美》?
一个是主流音乐唱功的代表,一个是独立摇滚圈口碑在外的名团。这样的合作在如今的时代,倒也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从总量上来讲,还是少之又少。毕竟,双方各有各的江湖、各有各的天地。对大部分歌手和乐队来讲,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如果要去舒适区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或许会很精彩,但或许……也会留下无奈。
他们,一个是名叫刘惜君的歌手;一个是P.K.14乐队的主唱和主创杨海崧。他们原本“各自生活的自在,毫无关联的存在”,但却因为《硬地之美》这张EP专辑,成就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存在。
这个存在的结果,就是音乐圈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可能性。所谓可能性,就是歌手和音乐人内在的一种潜能,只是因为缺少一个契机,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这种可能性,有可能一辈子都被埋没,却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最终被呈现出来。
比如《硬地之美》的三首作品。
《硬地之美》这张EP专辑的三首作品,均为杨海崧完全词曲创作、编曲和制作,并由文予真(鸟撞乐队吉他手)、施旭东(P.K.14乐队贝斯手)、李子超(The Molds和Sleeping Dogs乐队鼓手)、Alpine Decline二人组(模块合成器、风琴、电钢琴)完成演奏。从合作的表象来看,这更像是杨海崧和乐队做了三首新歌的伴奏,并交给刘惜君演唱,这种操作和主流音乐圈的定制歌曲,很像是一种模式?
事实证明,并不是!这一次刘惜君与杨海崧的合作,不仅是一次深度的音乐合作,甚至更像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共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无尽》更像是一张主唱与音乐都很鲜明的乐队作品,就如同是杨海崧的又一支分支乐队,也好比是刘惜新组的一支分身乐队。
虽然只有三首作品,但《硬地之美》这张EP专辑,却像是用三个独立的音乐文本,组成了一个指向明确的概念。《假如》就像是一个引子,这既是专辑的入口,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按钮,让人由思考开始进入《硬地之美》这个独立的音乐世界,而不仅仅只是感官的听歌而已。
《无尽》和《长夜》,则像是硬币的两面,它们虽然呈现的都是“欢喜”这个命题,但使用的却是两个视角。《无尽》更像是在陷入中,表达顺其自然的被动,那种被牵引的美感;而《长夜》又提供了一种微光的出口,呈现那种未尽的希望。而这两首作品虽然音乐意识上很现代,但在概念思维的体现上又很东方、很哲学,很像是将“无为无不为”的意象,融入到了作品的创作里。
专辑于音乐上,亦有正向和反向的双向操作。在音乐制作上,杨海崧无疑是逆时代而行的,摒弃现代的电子音色,在摇滚三大件的基础上,只是采取模拟音色的模块合成器,进行音乐氛围的渲染和铺陈。再加上用开盘母带和One Take的方式进行录音,也让整个的音乐流程,就像是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
事实证明,这种逆时代的技术,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逆而逆的态度。模拟音色的质感,加上摇滚三大件野性但张力十足的密度,既复活了摇滚乐黄金时代的原始音乐质感,而且因为空间感的充盈,让刘惜君的声线,同样有了更多共创和发挥的余地,从而让人声和音乐真正起到了互补和互动的立体对应。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惜君这次和杨海崧的合作,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复古和复刻,而是在传统的精髓特质基础上,重新寻找一种新的音乐碰撞,激发未知的音乐可能,从而成为一种全新的正向拓展。
就像《假如》,刘惜君在急促的鼓点和吉他Riff中,依然表现出如指挥般的牵引力。空灵的胸腔和鼻音共鸣,却依然带来一种硬气的质感,像一把刀子一样唱出去想、去爱、去恨的固执和坚定。
《无尽》作为这张EP专辑首发的单曲,则又有着和《假如》完全不同的音乐导向。因为主题表达的是一种“无为”般的坠落之美。刘惜君在音色轻重缓急上的把握力,不仅让音乐表现力收放自如,而且因为这种举轻若重的处理,最终也让“刺穿这空气”的意象跃然听者眼前。
同时也因为传统录音技术的那种质感,让刘惜君的真声和效果人声,都带有一种复古的迷幻美感。而且从声到效果人声的过渡处理,不仅突出了音色的虚实效果,也同步了作品“坠落进去”的表达,恰到好处做到了一种有涵义的歌声效果。
《长夜》更像是一首迷幻民谣作品,相比前两首作品,音色透亮了、氛围也就明亮了。就如同最深的长夜,往往意味着黎明即将到来一样,整首歌曲都会给人一种破晓般的光亮。甚至可以说,这首歌曲的创作气质,是杨海崧都很少有的尝试。
而刘惜君在这首歌曲里,除了运用独白处理歌曲之外,更用了难度很高的错拍演绎。这种错拍演绎,是刘惜君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自我即兴,在效果上也有着爵士乐中Shuffle演绎的那种破格作用。
作为一个歌者来讲,在《硬地之美》的三首作品里,刘惜君无疑已经做到了用声线去再创造作品,从而和杨海崧的词曲,组合出一种既有个体、又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吉他的Riff让人过耳不忘,模块效果器的音色如满天星斗,而刘惜君的声线更是在若即若离、似近若远间,唱出了最具生命力的律动和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艺术美感。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把“硬地“(Indie Rock)当成一种态度,而态度一旦固化,就难免生硬和模式化。而刘惜君这次和杨海崧的合作,则跳出了简单的主流与独立合作的框架。可以说,《硬地之美》这张EP专辑的神髓和重点,不是主流和独立音乐开始合作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看点,就无法突出这张专辑在合作体系下的与众不同。
《硬地之美》更像是独立摇滚美学和音乐人声美学的一次化学反应。杨海崧在基于刘惜君声线特点基础上,进行音乐概念的塑造,以及音乐走向的把握。而刘惜君则反过来将原本Indie Rock的质感,用声线释放出口,拓展出声线和音乐交融后的无限可能性。
至少在听完这张EP专辑后,你可以说这是一张很美的独立摇滚专辑,而不像之前听类似的音乐,只能用态度、精神之类的形容词去概括音乐。
是的,原来,硬地摇滚也是可以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