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为什么没写秦以前的二周春秋战国演义?
蔡东藩的系列,从《前汉演义》一直到《清史演义》,合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个系列里,只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是没有三国演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罗贯中已经写了啊。同理,为什么没有两周演义或至少春秋战国演义呢?因为明末就已经有《东周列国志》了啊。
我们说的《东周列国志》,本来叫《新列国志》。为什么这么叫呢?冯梦龙读了余邵鱼撰《列国志传》(又题《周朝秘史》)。他觉得这书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好,就自己改写了以下。写好就要起一个新的书名,就叫《新列国志》。这个名字有点不伦不类,清人蔡元放评点普及,就索性叫《东周列国志》了。这书一共一百零八回,不讲商末西周的事情了,从西周后期一直讲到秦始皇统一:
第 一 回 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
第百零八回 兼六国混一舆图 号始皇建立郡县
从叙事风格上讲,这书有什么特点呢?
余邵鱼、冯梦龙的尝试,很具有开创性。唐宋以来,历史通俗演义固然是很多了。但是说三分,说隋唐,说五代,讲的都是一两代的事情。三国的故事,刘关张的情谊贯穿三国大半,三顾茅庐的羁绊直接引出全书下半部分的诸葛北伐。诸葛亮死后的部分是非常简略的。这样概括起来,大概就是181年到234年,五十多年,两代人活跃的时间。说隋唐时间跨度更短,就李世民一帮人打一打。说五代当然是五十多年的跨度。至于七侠五义之类的,展昭、白玉堂是同时代的人,有交集,有恩怨,有瓜葛,这故事讲起来,就有劲了。
五十年的规模,人物之间关系非常紧凑。这个东周的列国志,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交代,一直写到前221年统一,五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出场一下,马上就过去了。这样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余邵鱼、冯梦龙其实参照了两种其他的体裁。一是纪事本末,就是把重要的故事,一个个讲给你听,故事之间,即使人物有重合,不需要有直接关系。二当然就是三言二拍之类的短篇故事集,其实就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故事了。
但是历史毕竟是连贯的,不能是一个个故事集。所以《东周列国志》这书的特点就在这里,用章回体的形式,把这些不同的故事,贯穿在一起的。虽然没有刘关张诸葛亮的主线人物,把一件件事串起来,但大量利用白话小说的叙事技巧,让人感觉剧情是连贯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明。
有了余邵鱼、冯梦龙的开拓,蔡东藩就可以开拓前人没有写过的时期,以演义的形式把中国历史串起来。在当时,这是一项具有相当意义的工作。他1916年开始写的时候,梁启超早就在提倡新史学(1902年),很多人在搞洋气的历史书写的时候,蔡东藩觉得,对于传统中国来说,演义体才最能深入人心,才最能影响到普通人。所以,就开始了他宏大的写作计划。
当然,前人珠玉在前,已经写过的时段,他就不写了。
那么,有人可能要说了,好吧,东周的演义、三国的演义,已经有了,蔡东藩就不写了。那西周呢?商朝呢?那我只能说……这位同学,你听说过《封神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