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春节档,为什么红海行动票房如此高?
刚巧之前做过一个采访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红海行动》成了这个春节档的赢家。
仅仅只用了一天,这部影片就从排片“下风”稳步逆袭,上映六天后,其单日票房(2月21日)已超过2.5亿,稳居第二。尤具意义的是,在激烈的春节档中,《红海行动》是唯一一部单日票房持续“逆生长”的电影。
更稀缺的是,这部影片也获得了严苛评论的认可,在相当多的影评人看来,《红海行动》比此前的国产战争片在艺术表达上更进一步,甚至有影评人认为其“反战”的母题表达使其成为了华语电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现代战争片。
另一方面,《红海行动》的胜利,表明继《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之后,博纳式的“爱国”主旋律电影模式已经日趋成熟并持续进化。
华语主旋律电影的“观众契约”
从《战狼》系列到《湄公河行动》,再到今次的《红海行动》,华语主旋律电影已经同市场形成了一种“观众契约”,市场对类似的主旋律电影逐渐构建起了信心,一旦内容符合或超过观众预期,很容易形成口碑发酵和扩大效应。
客观来说,在今年“春节档大战”开始阶段,《红海行动》处于竞争“下风”:在大年初一这天,全国排片仅仅为11.4%,位于五部春节档“种子选手”的第四位。
这种局势的不利,一方面是战争题材同过年合家欢气氛的“不契合”,而在技术层面,这部影片时长达到138分钟(通常为90-120分钟),周转率相对较低,也让影城经理在排片上有所保留。
但高口碑令局势迅速好转。这部电影的豆瓣和猫眼评分分别为8.5和9.5分,在春节档所有影片中处于最高。
“这是一部堪称好莱坞水准的军事战争大片”,豆瓣用户、资深影迷阿德的这个评价,得到许多看了电影的豆瓣用户认同,刺激利落到不给人喘息机会的战争戏份,是最被观众所认可的地方。
2016年林超贤导演的《湄公河行动》获得了11.84亿票房,并取得了不俗的口碑,一定程度上,前作的成功已经让观众对《红海行动》有所期待,而后者,在武器、场面、规模、动作量上,“比《湄公河行动》提升10倍以上”,林超贤自己评价道。
口碑带动了影片排片率的上升,从大年初一开始的春节五天假期内,《红海行动》的排片率从11.4%上升为目前的25.7%,单日票房逆袭为第二,甚至在2月21日中午时分,还一度超过《唐人街探案2》成为票房第一。
“春节档是个长假,是先看和后看的问题”。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博纳总裁于冬就表达了对《红海行动》的信心。
在大众层面的口碑之外,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影片在严苛的影评人话语场中也饱受好评。这些天,《红海行动》一次次地被拿来同好莱坞经典战争片《黑鹰坠落》作对比被认为是在艺术性上接近经典的一部华语片。
2011年的作品《黑鹰坠落》被影迷视为经典的现代战争片,这部电影并没有“鼓吹”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是通过美军部队陷入索马里巷战的危险,写出了战争这一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反战”母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红海行动》被认为同好莱坞经典《黑鹰坠落》有相似之处
客观来说,在场面调度、战争复杂度与残酷性上,《红海行动》同《黑鹰坠落》还有较大差距,但从“反战”主题上,前者在相当大程度上努力接近后者。
几场节奏紧张的战争戏让观众“沉迷”其中的同时,导演林超贤并未“神化 ”蛟龙突击队员的能力,戏中的角色“石头”和另一队员的死亡,以及“断肢“的展现,都是观众直面战争残酷性的地方。也正因为有这些部分,《红海行动》才更显得真实、富有情感冲击力。
而正是《红海行动》所表达的“反战”思考,被影评人们认为是超出了同属主旋律大片的现象级影片《战狼2》的地方。
2017年暑期上映的《战狼2》拿到了56亿的票房,但以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尹珊珊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行业观察者认为,《战狼2》全部靠以“武力”为驱动,重复到使人麻木的场面而“没有任何精神上的思辨”。
“虽然《红海》是一部军事题材动作片,但它是带着反战的意味在”,在导演林超贤看来,在这部作品中,战斗的惨烈,血腥程度是极为少有的,但并不是卖弄血腥,而是表现出来后,可以让观众冷静下来“不要好战”。正如他之前导演的《湄公河行动》,其中对于缅甸童兵的生存境况展示是前所未有的。
“现代战争片让人厌恶战争”,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网名:大旗虎皮)看来,《红海行动》无意间成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战争片,“在文本层面上的确无限逼近了《黑鹰坠落》作为现代战争片的复杂性。”
“尽管影片也喊出“强者无敌”这种口号,但影片不试图用更多的笔墨和时间去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做更加隐蔽的处理”,李洋在文章中写道。
除了“反战”这个母题以及“大国崛起”之外,《红海行动》中的主旋律还上升到了“大国责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的队员就要求把这二十多个人全都救出来,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高度”,在这部《红海行动》中,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如此解读电影的“主旋律”要义,影片故事的一个转折点是蛟龙突击队员决定营救更多不同国籍的人质,在他看来这部影片的主旋律就是体现“大国责任”。
博纳的“爱国”主旋律影片模式
《红海行动》的逆袭无疑为华语主旋律商业大片提供了又一“新鲜”案例。
如果细看主旋律商业大片路径,会发现它的形成并不简单。只有当市场观赏性的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先于政治献礼时,民营电影公司们的创作优势才得以显现,而在此前这个工作大都由制片厂或国企影业来完成,例如《地道战》、《大决战》等传统战争影片。
无论是将这个风口的时间起点定在《智取威虎山3D》还是《战狼》,这两部影片给到市场的启示都是类似的:用激烈的商业故事包裹宣教内容,才能在市场化的电影行业赢得观众。
博纳影业无疑是这批“主旋律”生意的最早挖掘者和成功者。
“如何把主流大片跟市场有效的结合,这是我这几年一直做的努力”,在于冬看来,他已经找到了这条路线的突破点或者叫制作方法论,就是将主旋律电影加上现代电影的制作技术,简而言之就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主旋律制作手法。
经过几部影片的探索,博纳的主旋律影片班底逐渐固定为:香港导演搭配内地电影制作力量,共同打造具有博纳自己风格的爱国大片。
香港导演成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香港导演的实力,体现在对大场面的把握能力和想象空间,以及对类型电影的驾轻就熟,这些正是成功商业片的基础,也是博纳式爱国大片的类型化基础。
无论是《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以及这部《红海行动》,港片导演都将香港电影制作技术带入了更加广泛的华语片基因中。
某种程度上,香港导演在电影制作技术的成熟度外,这个群体之于“主旋律”的包袱也是最小的。在《湄公河行动》项目开发阶段时,曾有公安部的审查意见,导演林超贤就直接表示如果按照意见电影就不拍了,“你找我来干嘛,你找一个国内拍主旋律的导演不是挺好吗”,林超贤会这样反问于冬。
“我自己理解主旋律是一种能量”,对林超贤而言,他所理解的主旋律和大众是有较大区隔的,某种程度上,林超贤式的主旋律就是利用镜头语言、电影手法去表达这种电影能量。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林超贤用命换来的,为的是真实再现中国海军强大的战斗力”,爱国题材的军事大片以及香港导演的掌控力,是于冬看好《红海行动》的两大原因。
事实上,“主旋律”的准入条件其实并不低。除了团队和必备的工业基础,官方的允诺才是更关键的,他们不仅提供安全的故事原型,还有需要展示的各种军事装备。这一轮主旋律大片的推动者除了“大国崛起”的事实以及民营电影公司,来自官方军事单位的主动合作也格外重要。
根据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的了解,自2015年《战狼》大卖后,空军政治部宣传局的领导就找到春秋时代董事长吕建民,想要做一部关于空军的电影,于是去年国庆档就上映了讲述空军战斗故事的《空天猎》。
而具体到《红海行动》,2015年下半年,海军相关部门就找到林超贤,想寻求合作,在《湄公河行动》公映之后,上述机构又找到林超贤。最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红海行动》出品方之一。这部电影也得到了海军在装备上的实景拍摄支持,054A型临沂舰(护卫舰)供剧组27天拍摄,还有坦克以及各式海军装备应用于影片拍摄。
这样看来,《红海行动》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无疑将继续拓宽主旋律式商业电影在中国的尝试空间。而商业、艺术、技术和人文的统一,是于冬给博纳式主旋律的几条标准,“让主流价值观随着电影全世界广泛地播放,成为大众流行文化”,在接受《焦点访谈》时他这样说到。
©三声原创内容 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