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马斯克痛批氢燃料电池是“垃圾”,你认同吗?
淘金客说:马斯克的话很有道理。他的主要矛头就是针对氢的安全性,燃料电池倒还其次。氢不仅仅是个安全性的问题,经济性上说做为能源介质损耗太大,还不如直接输电出来使用。
马斯克对氢的安全性有偏差理论上其实氢气比氧气要安全。很多人对氢的安全性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齐柏林式飞艇爆炸的概念中。但实际氢要爆炸并不容易——要在空气中达到4%的浓度。但是氢是自然界最轻的气体,它的扩散速度非常快,在开放空间中难以达到4%的浓度——相反天然气之类的可燃气体扩散速度慢,达到爆点还容易一些。
不过在相对封闭空间中氢就非常危险,齐柏林硬式飞艇是双壳结构,气囊之外还有层硬的外壳,氢气泄漏以后在硬壳和气囊之间不易扩散这就容易爆炸了。所以氢燃料的汽车其实还好办,多数是在露天行驶,但加氢站结构复杂管道多,就容易出问题。目前全球加氢站还只有几百座,公开报道的爆炸事故已经有4起……如下图,挪威加氢站爆炸
高压也很危险氢气太轻,密度太小,体积能量密度低得令人发指,所以一般用高压存储。丰田的“未来”上用70MPA压力氢气瓶储存,相当于压缩700倍(实际考虑压缩因子,能释放出约400多倍的氢气)我们已经投入运行的大巴车,采用35MPA的气瓶。这个高压的危险性很高——轮胎的压力不到1MPA,就能炸死人!而且这个气瓶在乘用车上往往还就布置在座位下面……
当然很多厂家都声称高压气瓶很安全,用子弹打穿也只是漏气而不会炸开,问题是压力太大了,漏出气体速度可能很快很要命。而且气瓶安全,那管道呢?阀门呢?汽车在发生碰撞的时候呢?你看下图,座位下那个黄色的气瓶……
氢气的泄漏良好的工业产品发生气体泄漏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分子也是最小的,所以它会——渗漏!就是从完好的瓶壁、管道壁上渗出来,就像是水从完好的纸上渗过去一样!举个例子,丰田的“未来”汽车气瓶用的是碳纤维缠绕加高分子材料的内胆,这种俗称为“4型瓶”的压力容器在我国没有获得批准量产,因为我国的高分子材料不太过关,材料分子间隙大很容易渗漏,因此我国用的都是“3型瓶”——内胆是铝合金的。你想想,买辆车,加满了氢放家里不用,几个月后车库里面可能……
神秘的“氢脆”此外氢分子和很多金属之间会有“氢脆”现象,就是说这些金属在高纯度氢气中会慢慢变脆。原因至今不明,学界还存在一定争论!比如钛合金本来是综合性能非常好的材料,但偏偏氢脆现象很严重,钢会好很多,但氢脆仍然存在。所以用这些材料制造燃料电池、管道等,都要进行镀膜,镀膜还不能脱落……如下图,飞机起落架中因为冶炼时产生的“氢脆”现象。
氢的经济性氢的来源、运输也很成问题。制造氢可以用电解水,但最高效率的电解水制氢,要5度电制1立方氢气(常压),这1立方氢气勉强能发2度电!这个损耗实在太大了一点,5度电最终变成了2度,还不如拉条电缆传输出来直接给电器使用,何苦要把它变成氢气呢?当然天然气、石油、煤也能用来制氢,可制氢过程有污染——你总不能只要化石能源中的氢,无视其中的碳吧?
氢气由于密度太小,运输也很不划算,即使压缩1000倍。天然气密度大得多,液化后的运输成本都不低,氢气的运输成本只会更高。一般认为氢气运输距离超过200公里就不划算了——所以,运氢气还不如用特高压线路直接送电。
氢能源的出路淘金客个人观点如下:
1、氢燃料电池系统目前只适用于某些特殊用途——这些用途无法用线路供电,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又太低,可以考虑用氢燃料电池。美国在单兵携带的电源上一直做类似的尝试。
2、目前的高压储氢加燃料电池系统,并不适合给汽车使用。综合算下来,能量密度其实比锂电池强不了多少——散热系统、增压系统、管道、安全阀等等这些东西占了太多重量和体积,重量能量密度方面比锂电池略好一些,体积能量密度远远不如锂电池——丰田“未来”汽车上塞得满满的还只能坐4个人,特斯拉前后都是空的行李箱还能挤5个人呢。而燃料电池系统、锂电池系统,论能量密度都只有燃油的几十分之一!
3、化合物储氢是出路之一。美军在单兵电源上用的氢化铝储氢,如上图,但氢化铝很不稳定。在军用“科罗拉多”汽车上用的燃油整备制氢,没有氢气瓶!如下图。化合物储氢相对安全得多,但技术目前还没有很多的突破,成本也还很高。
4、金属氢……这个太遥远了一些,需要超高压,就是固态的金属相的氢。不过它要是爆炸,威力超过炸药的30倍……
5、最后结论:马斯克虽然有错误,但他的论点大体上还是靠谱的。氢燃料电池目前适合在一些特种用途中使用,大规模推广到汽车还需要多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