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与张学良的差别在哪?
张作霖与张学良出身的差异
张作霖生于1875年,幼年家贫,无以为继,做过兽医当过兵,遭人诬陷险些丧命,后投身绿林,做过“胡子”(土匪),经招安成为清军帮办,几经历史变革,审时度势,功绩斐然,直至成为东北王;张学良五岁即师从辽西名儒学习,此后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十九岁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一路顺风顺水,上有老一辈将领的庇护和指点,下有亦师亦友的郭松龄陪伴左右。过于优越的环境可以为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条件,却不利于性格的磨练。吸毒、玩女人是其身上典型的公子哥习气,马君武的诗作流传甚远,尽人皆知:“赵四风流朱五狂,偏偏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张作霖与张学良性格的差异
张作霖敢做敢当,胆大心细,无数次孤身赴险,完成使命并成功脱身。民国风云变幻,他凭借智慧和能力,总能在每个重大历史时刻准确判断形势。当时在八角台的土匪头子张景惠(后任伪满洲国内阁总理大臣)认定张作霖非池中之物,甘愿主动让贤,可见其才华之出众;在接受清廷点编后,他曾利用自己的义父施计除掉辽西巨匪杜立三;袁世凯称帝,他逢场作戏,也曾穿上所谓的“朝服”祝贺;同时,张作霖知恩图报,凡是帮过他、救过他的人,日后都念念不忘,礼遇有加;吉林剿匪时,获胜后从蒙匪手中搜出一大箱信件,其中不乏手下人与蒙匪私下串通,为团结部下,坚定信心,他抬出信件当众销毁??从几件事情来看张学良的性格。九一八事变期间到底谁下了不抵抗的命令?1990年,张学良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说:“九一八事变,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到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央政府下达过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负责任。所以,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根据蒋介石的民族观念和抵抗外侮的决心来看,我更愿意相信张学良说了真话。那为什么多年来都说成是蒋介石下的命令呢?因为要歌颂张学良,还因为可以此作为抹黑蒋介石的理由。当东北各界抗日请愿团到北京找到张学良陈述抗日主张时,张学良情绪失控,边放声大哭边说,都是我的错,我不活了行吧??表现出无计可施的懦弱行为。
张作霖与张学良政治能力的差异
张作霖是政治方面的天才,他在各个时期准确洞察全国格局的能力令人钦佩。根据当时的情形,他总结了一句话:想当官,先当胡子再招安。于是他由一个土匪摇身一变就成了军人,然后一步步成为进军北京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年轻时他用自己的婚姻换来了赵家庙保险队大队长的头衔;外交方面,他在很早期就看出来了“大鼻子打不过小鼻子”,是说俄国人打不过日本人,所以他早期就和日本建交,后来果然俄国闹了革命,没了。那些投靠俄国的军阀全都被他收编了。他还乎悠了小日本,让小日本打了老蒋,然后顺利进军北京。回头对小日本说,我还没统一中国,没有权力把中国的任何一块领土给你们,你们等我统一中国再说吧!(到时候给不给还是另一回事,说不定张作霖调转枪口就把小日本赶出中国了。)
张学良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东北易帜后,随即发生的中东路事件可以看出他充当了蒋介石的傀儡,当时蒋介石片面夸大苏联在东北的势力,使张学良认为苏联在东北势力对其统治构成威胁。同时蒋认为东北依旧是一个独立王国,奉俄开战,无论输赢,都可以削弱东北军实力,只会使自己获得渔翁之利。张学良未能辨明形势,而且在没有明确判断出时机、实力对比、后果及风险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行动,最后以败北告终。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使张学良达到了联共抗日的目的,但仍未能全面分析形势。此时的红军经过长征,势单力薄,极其艰难,革命的火种都有熄灭的可能,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带来了转机,争得了合法地位,保存了实力,直至最终扭转了局势,因此他赢得了千古功臣的称号。而这些,可能未必是张希望看到的,怀着内心的矛盾和对蒋的愧疚,他毅然决定亲自送蒋,从此过上了幽禁生活。而“枪毙杨常”也显得仓促牵强。杨宇霆时任大元帅府总参谋长、东北兵工厂总办,常荫槐时任黑龙江省省长,他们都曾追随张作霖立下汗马功劳,且身居高位。张学良在大帅府老虎厅瞬间完成了从抓捕到枪毙的过程,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令人疑惑。而背后的明显原因有三个,一是他们都曾坚决反对东北易帜,二是以老将自居,不把少帅放在眼里;三是杨宇霆曾极力怂恿张作霖处决张学良的老师兼密友郭松龄。
张学良与他的父亲比起来,未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未能把前浪拍在沙滩上。他是一个有情义的人,一个主张抗日的人,但是,他也是个不懂政治的人,一个能力欠缺的人,是出身和历史条件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往的烟云,唯有大帅府,静静的矗立在沈阳繁华的南顺城路上,一刻不停的审视着时间慢慢变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