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叫北京?有哪些典故渊源?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别称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幽州、蓟、燕京、北平、大都、京师等等,那北京是从何时才开始叫北京的呢?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北京的历史。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燕山山脉,三面环山,东南部是平原。北京交通便利又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定都之地,燕、辽、金、元、明、清均建都于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据《尚书》记载,大禹分天下九州,其中并没有幽州之名,但是在《周礼》中却记载,“东北曰幽州”。相对中原来说,幽州范围大致就包括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及辽宁一带。幽州地理位置优越,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周朝取代殷商后,分封天下,幽州为召公封地燕国。当时在北京西南一带还有另一个封国蓟国,不过后来被燕国所灭。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称为燕都或燕京。燕国因远离征战最激烈的黄河流域,可以埋头发展,战国时期崛起为七雄之一,而且活的时间比较长,长达822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燕地设渔阳、上谷、右北平、广阳等郡,在北京设蓟县,是广阳郡郡治。汉朝时,设幽州刺史部,下辖上古郡、渔阳郡、广阳郡等十一个郡国,幽州治所在蓟县(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隋朝时,隋炀帝杨广改幽州为涿郡,并在涿郡修筑行宫---临朔宫,之后三征高句丽时,都是把涿郡当成集结兵马,储备粮草、兵器的基地。
唐朝灭隋后,又将涿郡改回幽州。唐太宗时契丹和奚族内附唐朝,朝廷设东夷都护府(治所在营州)进行管辖。武则天时营州之乱,契丹李尽忠攻克营州,东夷都护府废除。唐玄宗收复营州,没有再设东夷都护府,代之以幽州节度使,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统兵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就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起兵反叛后,安禄山、史思明先后自立为燕帝。
五代十国时,石敬瑭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辽国的支持,灭后唐建立后晋。938年年,辽太宗将幽州升为南京幽都府,并大兴土木营建,作为陪都。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改为析津府。宋朝没能通过武力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只好花重金赎回了幽州。不过,很快金军南下,宋朝被赶往江南,幽州落入金朝之手。1153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在北京建都,称中都。
之后,蒙古势力崛起,横扫欧亚大陆,但是当时蒙古人还没有国都的概念,只有汗帐,汗帐在哪,国都就在哪。最早建议定都北京的是将军霸突鲁,他提出幽燕地势雄伟,北连大漠和东北,南制中原及江淮。如果想征服天下,只能定都于燕。1264年,忽必烈恢复了中都的名称,之后开始派人营建,于1267年宣布迁都中都,此时距1215年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攻克北京已经过去50多年。1272年,忽必烈将中都更名为大都,大都是突厥语,意为“汗城”,即帝都。
元末,朱元璋在群雄中崛起,建立明朝,赶跑了大元。1368年,徐达与常遇春率军攻下大都城。为了纪念打跑元朝,平定北方,朱元璋将大都更名为北平。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着手削藩,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靖难成功,在南京登上皇位。朱棣的根基在北方,1403年即位后,就着手准备迁都北平,下诏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并营建北京城,与南京相对应,北京之名由此开始。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改称京师,一般还是习惯称北京,一直到清朝。之后虽然也改过北平,最终还是改成北京,一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