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并不大,为何令后世人称道不已?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好皇帝评选的话,汉文帝作为候选人绝对不会掉出前五名的排名。文帝的好,可以说发自内心,而这一切又和他的出生,还有面对的时局,和他所真心实意施行的政策有关,皇帝都不完美但是汉文帝接近完美。
汉文帝刘恒是个苦命的孩子,生母薄姬是投降的魏王豹的王妃,因为貌美还有学识而被刘邦赏识并且进入刘邦的后宫,之后生下汉文帝刘恒。之后聪明的薄姬为了避祸主动要求跟随儿子刘恒去封地,才躲过之后的“诸吕之乱”。
在“诸吕之乱”之后,朝廷重臣开始给皇帝做海选,毫无根基而又以贤明著称的汉文帝被选入视野。
于是在公元前180年刘恒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这件事看上去是好事情,运气好的没边了,居然撞大运做了皇帝,其实吧,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时候的汉帝国,可谓百病缠身,内忧外患,充满危机,一片凋敝景象。
当时时局到底如何我们继续看。汉朝自从高祖登位开始其实一直都不太平,先是攻灭各地割据诸侯王,,后来诛杀功臣,之后连连用兵,刘邦也在匈奴哪里吃了大亏,才有白登之围,和后来的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又遇见匈奴扣边吕后卑颜屈膝选择忍辱,之后就是吕后之乱,当时情况是吕后专政,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吕氏封有三王,引起朝内大臣和朝外诸王嫉妒,酿成“诸吕之乱”。
随后“诸吕之乱”被周勃陈平等人带头平定。
这就是西汉开国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而着一系列事情持续多久,准确的说有23年。一个国家23年都在风雨飘摇,不停内乱那当然是民不聊生。
据史料载:刘邦时期物价就已经开始飞涨,当时1石米的价格需要1万钱,也就是说120斤大米要现在2000 元人民币,比现在米价贵多啦。而购买1匹马则需要100两黄金。
于此同时,商业行为也非常混乱,商人投机倒把囤积曲奇想象严重。这貌似已经成为汉初的顽疾。当时民间的现状是,“人相食,死者过半”,很多百姓房子没有,土地也没有,失业在家又找不到工作,政府也没钱救济,无奈只能到处流浪,就形成啦流民。流民问题一直是封建帝国最大问题之一,流民代表的就是不稳定,明朝就是亡于流民。
以上是帝国内部经济问题,还有个大问题就是藩王割据问题。汉初刘邦以复古分封和郡县制二种方式制定帝国制度,当时分封有异姓功臣为王者七国,同姓子弟为王者九国,不仅如此,还有侯国一百余。这些封国和封侯俨然独立王国。
他们将自己封国封都视作自己都私有财产,故而尽心经营,千方百计地壮大国力,而对中央政府,只是每年象征性地交点“保护费”为税赋。
中央政府要管理全国却无钱可用,地方封国和封侯却是富得流油,其中又以吴王刘濞为最,他的封地有铜山在手,居然自行铸钱,还靠近海边可以煮水为盐,盐铜一直是封建帝国的财富根本,一个中央政府没有盐铁一个地方封王却有,这就难免尾大不掉。而吴王刘濞有如此多财富,野心当然是随之增加。
侯国富有,中央贫困,按现在说法,是部门经理比董事长拿的年薪还要多。也因此高祖刘邦,汉惠帝,吕后及中央高官都厉行节俭,粗衣淡饭,实则是国家没钱,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都汉帝国就是如此,强枝弱干,外有匈奴,内有流民,经济凋敝,财政困难。
而这个时候上台的汉文帝,你认为他做皇帝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吗?汉文帝登位,形象的比喻就是在走钢丝绳,稍微不留意就有性命之忧,封国,内部流民,外部匈奴,都可以要他命。
汉文帝就是面对如此危局上台的,那么他是怎么做的?
当时的汉文帝是被大臣拥戴成为皇帝的,刚来的时候他心里也没底,大臣心里也没底。
一群都没底的人在一起,难免不互相怀疑。
可是汉文帝不同他有他的人格魅力,就算心里没底,甚至有一丝惶恐。但是以“仁孝宽厚”著称古今的他,拿出来自己的人品作为赌注。在所有朝臣还有天下人怀疑的目光中,他以坦然承认现有局面为前提下,力求舒缓矛盾双方的情绪,力求一个相对平缓的态势。
在局势稍微缓和之后,他开始施行新政,以“轻刑法,减赋税,亲懦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沼责己,又不大更张, 一意与民休息”为政策主导。
可以说将治理地方的权利全部交出去,而他只制定大政方针。将会有的各种阻力降低到最低。
对于当时汉帝国的时局而言,需要的是“戒急用忍”,在“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的贫困现实之下,大刀阔斧的改革肯定是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才是解决根源问题,不过是让“百姓有饭吃,不至成乞丐;百姓有房住,不至成房奴;百姓有地种,不至成草寇,百姓有工作,不至失业,这才是最紧要的民生工程。至于那些尾大不掉的诸侯王,真的没功夫也没能力搭理,只能放之任之,等待时机。
公元前178年,刘恒下诏,“除田租税之半”,就是将耕地租金从15税1改为30税1。随后在公元前168年这个政策又实施了一次,也许是他觉得这样的力度还远远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公元前167年,刘恒干脆下诏,将田租全免。
虽然不久之后又恢复30税1的租金,但刘恒和他的帝国已经向天下昭示了一种决心,这种决心在他登基后成为一种不可动摇的治国理念,那就是以民为先,与民休息。
在恢复国力几年之后,汉文帝开始想办法解决尾大不掉的诸侯王问题。公元前164年,齐王刘则死,无子继位,刘恒以齐国开刀,将其分为六国,之后在同年,封淮南王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实际上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削弱了侯国的实力。
虽然诸侯坐大的局面未有根本的改变,但至少在一定层面上创出了安定与发展的模样。
随着汉文帝与民休息政策的施行,汉朝国力开始显著恢复。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以万计,用来串起铜钱的绳子已经断了;国家粮仓里的粮食多得连粮库都存不住了,新粮下面压着旧粮,有些粮食已经腐败得无法食用。
如果将帝国比喻成一家公司,那么在刘恒继位之前的汉帝国刘氏企业无疑都快要破产
很多大企业正摩拳擦掌地准备清算,比如外患匈奴,比如内患的诸侯王,比如流民。
他们无不磨拳搽掌,盯上所有能抢夺的一切。
还好,还好,万幸的是,新董事长刘恒上台,经过一番董事会决议,通过“破产保护”之后的汉王朝终于凤凰涅槃。刘恒抓住了所能利用的全部机会,随着帝国蒸蒸日上,他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领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帝国接班人,这句话汉景帝刘启可能不止一次地从父亲汉文帝刘恒的口中听到。实际上,汉景帝也是这样做的,他继位以来始终兢棘业业,如履薄冰。因为帝国的好梦才刚刚开始,远未到弹冠相庆的地步。令他最担忧的,不在内廷而在外藩。
他要承先帝之业,让帝国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大”,就必须对各地藩王做彻底的清除。这也是后来汉景帝”七国之乱“的根源。随着汉文帝汉景帝二位帝王的励精图治,终于才有啦汉武帝的犁庭扫穴,成就大汉盛世和汉民族之荣光。
历史的承接就是如此发人深省,汉武帝伟大,汉景帝也伟大,但是诺要说最伟大的,我看还是开创者汉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