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匾额上的榜书大字,为什么一些人会觉得有些臃肿拙笨?
榜书大字多与悬挂的场地或环境有关。榜书大字作品场地小无用武之地,如果场地大,字过于小或气度小,又不能做到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榜书的出现正好在大环境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实际上说优秀的榜书大字臃肿笨拙并不妥帖,当然确有部分不入目的作品,无论是匾额亦或墨迹作品,这样的字或作品与现代更多。至少我目光所见,能够上匾或刻之名山大川的榜书作品几乎没有感觉什么臃肿笨拙的。这类字主要在于气,就是大气,气势足了,即便有一些臃肿笨拙也不会影响作品的那种磅礴之气的,就像《庄子·逍遥游》书中记载描述的那样: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书法或者说能得如此气象,怎么会有臃肿笨拙之气。当然如果过度崇尚奇巧和儒雅,或许就不会出现臃肿笨拙的意趣,但那种磅礴之气可能就会丧失殆尽。实际上这一类作品不是臃肿笨拙,而是拙中见巧,是一种朴茂无华的人的一种渴望征服的自然之美,同时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美。与臃肿笨拙有着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