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个监刑的官员,眯着色眯眯的眼睛,不时仰头看一眼正天空的太阳。对面刽子手握着明晃晃的大刀,心不在焉的擦拭,心里想着家里做了什么饭菜,赶紧斩了这厮回家吃饭。夹在中间的死刑犯,前面盯着监刑官的眼色,后面恐惧刽子手的动作,在死亡的边缘惶恐。当然也有大胆的,正回味昨晚丰盛的饭菜。昨晚狱卒面色凝重的和他说这是最后一顿饭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眼泪顿时就下来了,还以为今天早上不管饭了。
往往就在这时,监刑官看够了太阳,要大喝一声“午时三刻已到,行刑”,三个人正要解脱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冲进法场,喊道“刀下留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死刑犯行刑都要选在午时三刻呢?
自秦汉三国以来,虽然计时方法有变动。但主要的计时方法是一天分为12个时辰,午时三刻,大约是今天的中午十二点左右。选择这个时间段处死死刑犯,是有讲究的。
午时三刻,太阳正当空,是阳光最盛、影子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杀人是“阴事”,人死去的时候,鬼魂要离开身体前往阴间,会有“阴气”出现。而午时三刻,是“阳气”最盛的时候,用午间最盛的阳气,镇压囚犯的阴气,避免阴气逗留在人间,也避免囚犯的魂魄伤害监斩他的官员、刽子手以及其他在场和他被处死有关的人员。古代迷信的说法,这里不管囚犯有没有冤,只认为死亡就是阴事,凡有人死亡就会产生阴气,而阴气需要足够的阳气来屈服。即使是有冤的,也需要阳气来镇压,阴是阴阳是阳,各归其位,冤情自有上天或者阎王爷来主持公道,比如窦娥的六月飞雪。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午时三刻正是人在白天最困乏的时候。中午吃过饭,尤其是夏天,人会显得有些疲惫,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喜欢在这个时候睡个午觉。囚犯吃过饭到了这个点,也是一天中精神最容易松弛下来的时候。这时处斩囚犯,可以帮助囚犯减轻死前的精神压力。当然,话是这么说,但肯定不会松弛下来。无论如何,做了极大恶事的人,在死前看一眼人世间最盛的太阳,然后想一想自己做的错事,也许对自己的一生也会有个交代。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表明皇权或者司法的公正性。定了律令,当然是为了替天行道惩奸除恶,为了表明判决的公正,选择一天中太阳最盛的时候,象征明正高悬、天地可鉴。
所以,监斩的官员严格的遵守午时三刻的时间,如果来得晚了要延期执行,来得早了,要慢慢时间一点一滴的等。这样才会出现拖延症患者拿着圣旨,在刽子手刀都已经砍下来的时候大喊“刀下留人”,你知不知道,囚犯会吓死的好不好,刽子手让你这么折腾,腰会闪到的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