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者了,但是皇储之位却始终没有落实下来,他之前也曾经有过两次不成功的秘密立储,但秘立的皇次子永琏和已经属意、尚未来得及建储的皇七子永琮(均为乾隆帝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都年幼夭折,让乾隆帝立嫡的愿望一再落空。富察氏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薨逝后,乾隆帝不再奢望立嫡,转而在其他儿子中择贤而立,但是看中的皇五子永琪却英年早逝,二十六岁就去世了,继后那拉氏的儿子、皇十二子永璂也因为乾隆帝和那拉氏皇后关系决裂而在实际上失去了嫡子的身份,勉强生活在皇宫中而已,不再被乾隆帝列入皇储人选中。
此时,乾隆帝的十七个儿子中,已经有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六子等九个儿子去世或者夭折,皇十二子永璂被放弃,在世的皇子(永璂除外)只剩下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六人而已。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帝时隔三十八年再次秘密立储,将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入谕旨,以鐍匣封存,然后放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永琰就是日后的嘉庆帝。
为什么六个儿子中,乾隆帝最后选择的是皇十五子永琰,而不是排行靠前的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呢?不是乾隆帝不想立长君(永琰秘立为储君时年仅十三岁,而永珹已经三十五岁,永瑢也年满三十岁),而是他早在十多年前,就因为一些原因将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过继出去,成为自己的两位叔父的嗣孙,虽然两位皇子都获得了王爵,但是却从宗法上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也是他们的遗憾之事。
为什么乾隆帝在可供选择的储君人选不多的情况下,还把两个儿子过继出去,使得皇储人选进一步减少,自己的抉择也更为吃力呢?下面就为大家加以分析判断,以求弄清楚乾隆帝真实的想法吧。
皇四子永珹,生于乾隆四年(1739年),生母金氏时为乾隆帝嘉嫔,永珹还有同母弟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金氏祖上是朝鲜人,清初的时候归附,为内务府正黄旗包衣,所以地位一直不高。金氏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在晋封嘉贵妃后获准抬旗,家族不再从属包衣籍。因此,金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在和其他皇子竞争储位时,天然地居于劣势(家族、旗籍原因),如果有其他选择,乾隆帝一定不会把皇位传给母家地位低下的永珹兄弟(后来永珹出继后,他两个弟弟永璇、永瑆在最后的储位竞争中也败给了母家同属内务府包衣籍的皇十五子永琰,就是明证。)
乾隆二十年(1755年),嘉贵妃金氏薨逝,年四十三。当时他的三个儿子中,永珹十六、永璇十岁、永瑆才三岁。虽然不至于落到孤苦伶仃的地步,但是三个皇子之后在皇宫中不可避免地边缘化,不能引起父亲乾隆帝过多的重视和关爱。
皇六子永瑢,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生母是汉人苏氏,时为乾隆帝纯妃。永瑢还有同母兄皇三子永璋。永瑢兄弟母家是汉人(后来才抬满洲正白旗),所以他和四哥永珹一样,地位相对于其他皇子来说比较尴尬,在乾隆帝早期的皇储人选中,永瑢兄弟不会进入父亲乾隆帝的法眼,以皇子身份逍遥富贵一生,就是他们将来的人生路途了。
乾隆帝继位之初,一心想立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为储君,因此遵循父亲雍正帝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立皇次子永琏(皇后长子)为储君,可惜永琏被立为皇储后不到三年就在乾隆三年(1738年)夭折了。乾隆帝不死心,即使皇后尚未诞育嫡子,他也不肯从其他皇子中择贤立嗣,一定要等待皇后再次诞育嫡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经过八年漫长等待,皇后富察氏终于为乾隆帝诞育下皇七子,也是嫡次子。乾隆帝因为再获嫡子而大喜过望,迫不及待地在当年九月为嫡次子赐名“永琮”。“琮”是古时帝王祭祀用的玉杯,有承继宗庙的含义,所以永琮的名字寓含皇位传承之意显露无疑。
乾隆帝本来准备等永琮稍长之后,即择吉日再次秘密建储,正式册立永琮为皇储。可是永琮也步了其兄永琏的后尘,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感染天花,病情迅速恶化,于除夕之夜不幸夭折,年仅两岁。乾隆帝立嫡之梦再次破灭。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因小儿子夭折而悲痛万分的皇后富察氏心气郁积无法释怀,导致忧郁成疾,在随同乾隆帝南巡的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发妻的去世,使得乾隆帝断绝了再获嫡子的期盼。
接连失去嫡子和嫡妻,乾隆帝情绪变得极度的痛苦和暴烈,更把心里的悲伤转化为冲天怒火,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在带着富察氏皇后灵柩回京时,乾隆帝对于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的迎接举哀态度极度不满,大发雷霆,把心中的怒火都发泄到两个庶子身上,暴怒下立誓“此二人断不可承袭大统!”剥夺了永璜、永璋的继承权。永璜因此惊吓成疾,一蹶不振,两年后早逝,永璋也郁郁寡欢,浑浑噩噩地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了。
因为同母兄永璋的牵连,所以年幼的永瑢也在乾隆帝心中失去了原本就不是很高的位置,同时其生母纯贵妃久病不愈,体质羸弱,不能常常侍奉于乾隆帝驾前,也逐渐失去皇帝的圣心。母子皆失宠的永瑢在宫中地位尴尬,对皇储之位遥不可及。
乾隆帝在为皇子时,对于父亲雍正帝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力打击迫害皇室宗亲的行动历历在目,内心也颇不以为然,认为父亲对宗族太过于严苛无情,所以暗自用心自己登基之后将改善宗室之间的关系。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登基不久,就为当年被雍正帝打击迫害的诸叔平反,释放了关押的十叔允䄉、十四叔允禵,以仁德宽厚的面貌向宗族示以善意,以此举团结整个皇室,加强宗族凝聚力。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乾隆帝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去世,没有子嗣。乾隆帝在次年把刚刚成婚的皇六子永瑢过继给允禧做为嗣孙,降等承袭了允禧的爵位,成为贝勒,后来晋封郡王、亲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乾隆帝十二叔履亲王允裪去世,也没有子嗣,乾隆帝再次“大方”地把皇四子永珹过继出去,成为允裪的嗣孙,降等承袭了履郡王爵位。
表面上看,乾隆帝接连过继两个皇子给宗室,是为了团结皇族,抚平父亲雍正帝当年苛待宗室的创伤。但是乾隆帝在过继儿子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多岁快六十的人了,在世的皇子也不过七八人而已,乾隆帝本人虽然一贯以身体康健自夸,但是也不会自大到认为自己还可以生许多的儿子,并把承袭皇位的人选寄托在尚未出生的儿子们中(实际上,乾隆帝在过继永珹之后,也只生了皇十七子永璘一个儿子),要是这样的话,也太小看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了。
那么,隐藏在乾隆帝“慷慨”过继皇子给无后宗室的举动后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其实隐含着乾隆帝心中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目标——“立嗣!”乾隆帝虽然失去了“立嫡”的机会,但是还可以遵循“立长”原则,依照传统再立储君!
前面已经分析过:乾隆帝长子永璜、三子永璋遭训斥后郁郁而终、次子永琏早夭,排面靠前的几个皇子都不在人世了,而继后那拉氏所生的皇十二子永璂年纪尚幼,乾隆帝也并不把他当做天生的嫡子看待,如果乾隆帝要再次立储的话,只有从年长的几个皇子: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之间选择。而永瑢为人文弱,不识弓马骑射,文才虽强,武技方面确实是提不起来,在遵循先祖“骑射立国”传统的乾隆帝看来,只要还有其他选择,永瑢这样的文弱书生就不会被考虑进储君人选。
至于皇四子永珹,因为之前三个哥哥都去世了,所以他是实际上的皇长子,如果按照“立长”原则,那么被写入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人名就是他。但是永珹母家地位低下,又属于外族归附,所以乾隆帝除非没有选择,才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并不十分出众的庶子。而乾隆帝心中早就有了属意的储君人选,永珹因此也被排除在嗣君人选之外。为了给后乾隆帝中意的储君腾位置,皇四子永珹也被乾隆帝过继出去,空出了实际上的皇长子名份,给后来者铺路。
而这个“后来者”,就是乾隆帝的皇五子——永琪!
皇五子永琪,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生母海贵人珂里叶特氏(海佳氏)虽然位份不高,但却是出身正黄旗满洲。乾隆帝诸子母族中,大多出身内务府包衣或者汉妃、朝鲜妃子,只有原配富察氏、继后那拉氏、及晋封为愉妃的珂里叶特氏出身满洲(舒妃也是,不过所生皇十子早夭,不再叙述)。
所以永琪自幼就被乾隆帝加以青睐,尤其是嫡子永琏、永琮相继夭折后,虽然乾隆帝公开说过:
“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也。”
表示自己一心立嫡属于非分之想,但是暗地里乾隆帝从来没有放弃过按照汉家传统“立嫡立长”的原则再立皇储的念头,皇五子永琪,就是他着重考察的目标。
永琪不负皇父乾隆帝的期盼,长大后品性仁厚、恪守孝道,聪慧沉稳,博学多才,乾隆帝最注重的骑射功夫也是出类拔萃,远远超过其他皇子,表现十分突出。乾隆帝在暗中考察中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白费心,心中基本笃定下一位秘密建储的嗣君人选就是永琪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先把永琪最大的弟弟皇六子永瑢过继给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为嗣孙,先期为永琪铺下第一块路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四,是永琪生母愉妃五十岁生日,永琪奉皇父之命到圆明园为生母祝寿,并留居别院。五月初五,乾隆帝在圆明园居九州清晏殿准备举行宴会,招诸皇子及宗室王公大臣们共度端午,但圆明园内突发大火,并迅速蔓延至九州清晏殿。千钧一发之际,是居住最近的皇五子永琪及时赶到,不顾火势凶险以身体撞破九州清晏殿大门,背起慌乱中的乾隆帝迅速逃离了火海。此事过后,乾隆帝除了内心极度震撼之外,也更加欣赏永琪的忠孝之心和果决勇敢的品性,秘立永琪为皇储的心意愈发坚定不移。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九州清晏殿火灾之后半年,乾隆帝下定决心,把在世的长子——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刚刚去世的十二叔履亲王允裪为嗣孙,给了永珹郡王爵位的同时也从宗法上取消了他实际上的皇长子地位。这样,皇五子永琪就成为乾隆帝的皇长子,从而获得了被秘立为储君的合法地位。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二十五岁的永琪被册立为荣亲王,这是乾隆帝在位时第一位生前获封亲王的皇子,而获此殊荣的皇子一共也只有四位(另外三位是皇六子质亲王永瑢、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即嘉庆帝),而后三者获封亲王,都是二十多年后的事了。)不出意外的话,永琪的名字已经无限接近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鐍匣内诏书的内容了。
可就是出了意外!晋封荣亲王不过两个月,永琪就莫名其妙地患了附骨疽(骨结核),乾隆帝心急如焚,命太医院用心医治。但是病势迅猛,经多方医治也无法消除病根,永琪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乾隆帝“立长”的愿望也终究落空,这对于步入老年的乾隆帝来说,不啻为最沉重的打击,老皇帝的精神几乎崩溃。
二十多年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老迈的乾隆帝即使已经确立了储君、宗庙有托,但在想起自己早逝的爱子永琪时,还感慨唏嘘,哀痛不已:
“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朕乃不胜痛惜矣!”
综上所述,乾隆帝将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早早过继出去的真实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自己所钟爱的皇五子永琪让路,好让永琪以实际上的“皇长子”身份得以被秘立为储君。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或者说冥冥之中天注定,乾隆帝一片苦心,随着永琪的英年早逝而化作一场空,他的建储之路还要历经几番磨难和煎熬,才能最终达成。
不过,即使乾隆帝没有把永珹和永瑢兄弟过继出去,他们也没有那个福分能够成为皇父的继承人,得以承袭大统:永珹过继后,薨逝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时年三十九岁。永瑢过继后,薨逝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时年四十八岁,差两个月没有赶上皇父的八旬万寿。从另一方面说,也幸好乾隆帝没有选择他们作为继承人,假如永珹、永瑢被选中秘立为皇储,然后又薨逝在乾隆帝之前的话,那么年近八十的老皇帝是否还能承受得住储君人选接二连三地夭折或者早逝的打击,都是个未知数,乾隆年号能不能延续到六十年,那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