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继给没儿子的皇帝做儿子并继承了他的基业,是否可以重回本宗并尊崇自己的亲爹妈?

2021-01-18综合544

一个人但凡不是被父母抛弃或者智力低下到极点,大抵还是知道谁是自己的爹妈。如果不是贩卖人口的罪犯或者是买小孩做子女的人,也不会故意让孩子不认自己的爹妈。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真真正正有一群被称为正人君子的人,逼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管自己亲爹亲娘叫叔叔阿姨,还逼了三四年,这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都充满争议,他的死也成了一个谜。当他暴死之后,文武百官才发现这位皇帝连一个儿子都没留下来。按理说这也不要紧,他死的时候也才二十几岁,没儿子就从他兄弟里面找一个就行了。但要命的就是他老爹孝宗皇帝只有这一个儿子,这一死他父亲这一支就算绝了后。没办法,只能从武宗的堂房兄弟里找。湖北安陆的兴王朱厚熜和武宗血缘最近,他已经去世的父亲兴献王和孝宗皇帝是亲兄弟,最适合做皇帝,就只能把这位主子恭迎进京了。

只不过这位准皇帝虽然岁数不大,但是脾气真的不小,而且读了不少书,不是那种轻易糊弄的过去的草包公子。在有关他进入紫禁城的方式里,他就拒绝了以著名政治家杨廷和提出的“皇太子入宫”式礼仪,要求必须按照皇帝登基的规格来办。他还根据明武宗遗诏中“嗣皇帝位,奉祀宗庙”这一句话来反驳:“我皇兄是叫我来继承皇帝之位的,不是来叫我继承太子之位的!”草拟遗诏的杨廷和这才意识到当时写文章时自己考虑不周,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让朱厚熜赢下这一局。

小试牛刀的朱厚熜顺利的继承大统登上帝位,不久便下诏让群臣讨论如何给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上尊号的问题。其实小皇帝的意图很明显,他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尊号就已经上好了,如今这么多年过去又拿出来重新讨论,就是要大臣们给他父亲换一个尊号。

这点小算盘自然逃不过老政治家杨廷和等人的法眼。内阁经过讨论后给出了意见:按照汉哀帝和宋英宗(这两位都是侄子继承伯父的帝位)的惯例,您应该认孝宗皇帝为父亲,认张太后为母亲。至于您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以后就不能叫父亲了,要叫皇叔考(已经去世的皇帝的叔父),您的亲生母亲(还没去世)也只能叫皇叔母,不过为了表示尊重您在他们跟前要自称侄皇帝。至于您老家那边您也不用担心,我们会找您另一位堂兄弟来过继给您的父亲,来继承兴王的家业。为了彻底让朱厚熜死心,内阁在把报告呈报的时候还在结尾加了一句:“敢对此项提案有异议的都是奸邪,该拖出去砍了!”

这对于朱厚熜来说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但杨廷和的意见就代表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意见,他不可能和整个文官集团对抗。朱厚熜只好来软的:他给杨廷和等人很丰厚的赏赐,但这并没打动内阁。内阁甚至动用了封驳权(认为皇帝的意见不对就拒绝下发诏书)来对抗皇帝,只是同意以后朱厚熜有了两位以上皇子的时候可以选一位来继承兴王之位,这当然不可能满足朱厚熜,局面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新科进士张璁站了出来为皇帝发声。他指出,无论是汉哀帝还是宋英宗,都是很早之前就被当做皇位继承人过继到皇家来的,而此时孝宗已经去世了很久,更何况他也不是没有儿子,他的亲儿子朱厚照不是已经做了十六年皇帝吗?他又援引《礼记》,指出所谓礼仪其实就是根据人情、维护人情而制定的,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拘泥于所谓的“礼仪”而不顾人之常情,这还是礼仪的本质吗?他还痛心疾首地说:“天底下难道有没有父母的国度吗?”

张璁的话朴实而有理,他从杨廷和等人的角度出发,找出了他们坚持“皇叔考”的论据的纰漏,并且以人之常情来说理,使得文章更加震撼人心。朱厚熜接到这封奏疏的时候非常感动,觉得满朝“正义之士”中,还是有人能体会自己的心。不仅如此,另一位杨姓政治家、此时退休在家的杨一清和大思想家王守仁也纷纷表示支持张璁的意见。

王守仁

但是作为内阁首辅、文官领袖的杨廷和可不这么认为,他能想到的只是“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张璁以及其他支持皇帝的进士、官员迅速被贬谪出京城,朱厚熜刚刚燃起的希望再次被扑灭。

男人的事情很多时候都需要女人来解决,这个时候也不例外。莫名其妙没了儿子的朱厚熜的母亲蒋妃此时正在从安陆赶往北京的路上,而这时又被告知她进北京只能以王妃的礼节进京,连亲儿子都只能叫声侄子,又气又急的她直接宣布不去北京了,就在路上待着。不能相认父母就已经很残酷,此时连母亲的面都见不到,朱厚熜终于爆发。十几岁的孩子在上朝时痛哭流涕,表示自己不愿意做这个皇帝了,要回安陆老家伺候母亲。看到皇帝被整成这样的杨廷和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作出了让步,同意以太后之礼迎接蒋妃入宫。

杨廷和的让步给朱厚熜看到了突破口,不久,张璁等人再次旧事重提,朱厚熜立即召他们回京。这时的杨廷和为了和皇帝争这口气已经变得有些丧心病狂,他居然派人要刺杀这些年轻官员,所幸被他们成功躲过。逃过一劫的张璁等人立刻连升多级被封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礼仪制度。投桃报李的张璁进一步对杨廷和发动反攻,援引了更多的典故来反驳杨廷和。而这一事件也已为民间所熟知,老百姓当然更加支持和同情那个只想认自己亲生父母的孩子,情况对朱厚熜越发利好。

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的杨廷和祭出了杀手锏——请求致仕(退休),想要以退为进来让皇帝妥协。不料皇帝并没有买账,直接同意了他的退休申请。这一决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为杨廷和虽然在谁做皇帝的爹上固执死板,但确实为帝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治家。

文官集团失去了领袖,决定绝地反击。由吏部尚书牵头,二百多位官员共同联名上书,要求皇帝痛改前非,必须承认孝宗是他的皇考,兴献王是皇叔考。“大礼议”也就此得名。皇帝觉得要坏事,就让更多的人来讨论,结果更多的人商量出来的意见只是在兴献王的前面加个“皇”字,朱厚熜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意识到自己不能寸步不让的朱厚熜决定自己稍作让步,将自己的父亲称为本生皇考,称孝宗为皇考,就是承认了自己是被过继到孝宗门下,只是不忘自己的生父是谁而已。但群臣仍然没有向皇帝妥协,杨廷和的儿子、与解缙、徐渭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的状元郎杨慎甚至喊出了“国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只在今日!”这样壮烈的口号。数百位官员在左顺门前齐齐跪下,哭声震天。皇帝让太监来哄来赶都不管用。

文的不行就来武的,已经被这帮无可救药的大臣搞得身心俱疲的朱厚熜决定不再废话直接动手,由锦衣卫直接抓人,所以参与这一事件的官员四品以上停薪,物品及以下廷杖,当场被打死十六人。起头的杨慎由于他特殊的身份,打完屁股以后还被流放到云南,并且永远不许回家。

朝堂之上终于安静了下来。嘉靖三年七月,朱厚熜正式宣布自己的父亲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庙号睿宗。而孝宗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皇伯考”,明朝也就莫名其妙的多了个一天龙椅没坐过的“睿宗皇帝”。

“大礼议”事件从头到尾其实很简单,就是朱厚熜被过继给已经死了很久的孝宗,但是他不认为自己是过继,于是要追认自己的父亲;但是大臣们认为他就是过继,因此不同意他追认父亲。两边都有理,不能说哪一方是错的,但却始终无法调和,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必须从这一事件的两大对立面的主要人物着眼。朱厚熜以外藩继位,无权无势,深知自己一定会被大臣看清,因此刚登基就必须要给群臣证明自己并不是个任人操纵的草包。而杨廷和作为三朝元老、内阁首辅,又摊上个十几年基本不管事的皇帝朱厚照,是当时整个国家的真正决策者。自己想要干点事情的朱厚熜当然不会让这么个什么事情都要管的大管家事事插手,而最终也确实以杨廷和的败退而告终。不仅如此,经过大礼议之后,那些原来由杨廷和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基本退出官场,张璁等站在朱厚熜一边的则趁机上位。这些新锐官员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上台之后锐意革新,积极地去除时弊,将长期以来积攒的问题清空,朝政也由此一新。

顺便说一句,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起来,为了争论到底谁才是皇帝的爹这事很无聊,但是在当时起码是为大多数晶莹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而且是具有相当的政治意义的。相比于如今,为了某些知名人物和谁拍拖而破口大骂甚至自寻短见,还是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相关文章

王重荣与田令孜的斗争中,与此毫不相干的李克,是如何参与进来的?

题主的问题有问题啊,不是李克,而是李克用。 事情发生在晚唐,“大反贼”黄巢被平定之后。本来唐王朝经过黄巢的折腾,就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可还有人要折腾,这个人就是大宦官田令孜。 贪财弄权田令孜,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朝也就灭在他手里 田令孜也可以算引发王仙芝、黄巢造反的罪魁祸首。年仅十二岁的唐僖宗继位后,一...

靖康之耻发生时,北宋的皇室女子到底有多惨?

靖康之耻,北宋皇室女性命运有多悲惨,看看这篇文献《“靖康之难"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就明白了。这里简单的引述一下这篇文献的内容。 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第二次包围了京城,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北宋的高级官员却幻想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能够苟活下去。 他们也是敢想敢干,毫无廉耻,和金国居然...

锦衣卫是干什么的?

锦衣卫是明朝二十六亲军卫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一个,但后世对于锦衣卫的定位,主要是作为明朝的特务机构而非亲军卫来认识。事实上,锦衣卫从建立之初,便与一般的亲军卫大为不同。首先,锦衣卫尽管建立较晚,但却与明初宫廷侍卫制度渊源颇深,其最早的前身是拱卫司。拱卫司改为仪鸾司之后,主要负责宫廷侍卫。“四年定仪鸾司...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为什么后来会出现衰败,而不是越来越好?

关键问题出在执政者知道吗?一个好的皇帝可把国家引向好的世纪。举例如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大一统、文景之治丶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都是遇上了一个好的君王,才有国家强盛而繁荣。国家出现衰落衰败的原因也很多,比如君主昏庸无能、皇帝幼小不能亲政、大权旁落、宦官专权、...

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去哪了?势力庞大的锦衣卫,为何不来拯救明朝?

谢邀,这个问题答案就是,还没等明朝灭亡,锦衣卫就灭亡了。1661年,南明永历帝当政期间,锦衣卫这一机构正式结束。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它的名称从前不叫锦衣卫,它叫“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职责主要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就好比是皇家的“警察部队。”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

有没有类似《跛豪》《上海皇帝》一样的好看的电影?

去年,王晶拍了一部《追龙》,很多观众都高潮了,说什么烂片王终于拍了一部好片。但迷影看来,《追龙》也就及格线水平, 与香港以前的枭雄片相比,显得太平庸。众所周知,《追龙》是翻拍《跛豪》,在豆瓣上,《跛豪》评分8.1分。 枭雄片专指的是那个时代香港的黑帮电影,之所以称为枭雄片,是因为黑帮人物和事件往往与...

为什么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能给皇帝生儿子的却没有几个呢?

原因简单,虽说后宫佳丽三千,但是能真正被皇帝临幸的没有几个啊。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佳丽都能得到皇帝的喜爱。看看图片上的那几位。我想大家可以理解的。一般皇帝喜爱的佳丽几位,其它的没有得到喜爱的佳丽被皇帝临幸几率不高。 再者,并不是所有佳丽都有见到皇帝的机会。如卫子夫,本来已经被皇帝临幸一次,进宫之后也...

鹿鼎记里,鹿鼎到底是什么意思?

鹿鼎记中的“鹿鼎”两个字应该从三方面理解: 1、鹿鼎山金庸小说《鹿鼎记》故事一直以反清复明为主线,反清复明人士希望灭清朝恢复明代,这在当时有两点需要做的,杀了皇帝和找到大清朝的龙脉,切断龙脉就意味着灭了清朝的气术,而《鹿鼎记》中所述的清朝龙脉即在鹿鼎山。 2、鹿鼎功韦小宝多次有功于清朝,被清朝皇帝记...

有什么好看的耽美甜文,种田文推荐?

有一段时间看了强强文之后,突然看见了一篇温馨的种田文,然后就迷上了,于是也去找了很多相似类型的小说,看完之后真的很不错,虽然比较平淡,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平淡是福,温馨是福。 《乐思茗的悠闲生活》,讲的是乐思茗父母双亡、一个人生活,在一次意外中得到随身空间,改变了体质,遇到了叶擎,然后叶擎看上他了,...

为什么历史学家不承认南明也算明朝一部分?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教科书上明确的写道“明朝(1368—1644年)”,大家这么多年也一直以1644年作为明朝灭亡的标准时间,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 明朝版图 1644年明朝虽然首都北京失守,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但是明朝还掌握着中国大部分的领土,只是北方被大顺军和入关的清军占领,天下究竟鹿死谁手,...

崇祯如果迁都南京,大明是否还能延续个四五十年?

不能说有百分百可能,但是有一定的机会。 南明的灭亡,有重要的原因是,太子未能逃出北京,南明没有一直在法理(伦叙)上正统的皇位继承人,诸藩争立,比如弘光帝为了争取皇位,竟然需要拉拢大臣和军阀,而当时的重臣史可法因一开始没有支持弘光,导致在朝堂里发言权有限,所以才会自请出外,自请出外又无法摄服拥兵自重的...

鹿鼎的含义?

鹿鼎记中的“鹿鼎”两个字应该从三方面理解: 1、鹿鼎山 金庸小说《鹿鼎记》故事一直以反清复明为主线,反清复明人士希望灭清朝恢复明代,这在当时有两点需要做的,杀了皇帝和找到大清朝的龙脉,切断龙脉就意味着灭了清朝的气术,而《鹿鼎记》中所述的清朝龙脉即在鹿鼎山。 2、鹿鼎功 韦小宝多次有功于清朝,被清朝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