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杀太子的事件,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受人蛊惑?
这个题目笔者曾经在 回答过一个类似的话题,关于戾太子的死因,“太子刘据真的是被冤枉的么”。附带链接/。简单地说,汉武帝杀戾太子,是一个有预谋的复杂的政治斗争,然而其结果,即刘据被杀,却超出了设计该斗争的汉武帝的最初设想。
第一,汉武帝原本想用巫蛊之案惩治围绕在刘据身边的主和派,巩固政治权威。在巫蛊之祸发生前夕,太子刘据已经长大成人,而且与闻政事,多次针对汉帝国的对外战争提出不同意见,这跟武帝的想法截然相反,并且不受以桑弘羊为首的主战派的欢迎。然而刘据身边聚集了大量的主和派,其中很有名的腐儒狄山博士就是一个代表。汉武帝变相杀了狄山,实际上就是在警告刘据,一味主和是要受惩戒的。然而从史料来看,刘据在狄山死后并没有妥协的意思。要知道,在巫蛊之祸发生前夕,汉帝国的内部形势已经很危急,帝国南部和东部多次发声百姓据山为寇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还攻击太守府,造反现象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中央的权力势必分裂成主和与主战两大派。主战派的领袖当然是汉武帝,而主和派的核心则是太子刘据。作为一个掌管帝国四十多年的雄猜皇帝,汉武帝不会允许中央权力中有足以挑战自己权威者的出现。而刘据就是这么一个挑战者,而且还占据着当时的道义优势。刘据的最大支持者不用说,就来自他的母后和大将军卫青的势力。因此,武帝势必要找时机除掉这个势力,尽管最初目标不是要除掉刘据。
第二,武帝派与刘据有矛盾的江充去彻查太子和后宫,其实是赋予了江充无限大的权力去处置太子及皇后势力。当江充调查皇后这么大的事情发生时,武帝竟然率后宫和重臣来开了长安,去度假。武帝用江充去查案,除了因为江充在以往的办案中表现出色之外,恐怕还因为江充办理了公孙贺的案子,而公孙贺与卫青是姻亲,这就意味着江充与皇后卫子夫之间是间接的敌对关系,加之江充与太子早就有矛盾,这使得江充获得皇帝充分授权之后,几乎可以在皇宫中为所欲为,而根本不会为卫后隐瞒什么。这就能够为武帝狠狠地震慑一下围绕在刘据和卫后身边的那些主和势力。在深知武帝心思的前提下,江充对该怎样办理宫中的巫蛊案,不应该是心中很有数了么?
第三,刘据是确实被冤枉的。假如刘据果真有巫蛊行为,那就意味着他对武帝的不满已经不仅仅是政治立场上的分歧,而且已经延伸到权力争夺了:只有武帝早死,刘据才能顺利即位为新帝。假如果然是这样的话,那么刘据就应该预先布局好在长安的支持势力,尤其是在汉军的南北军中的支持力量,并且要积极笼络朝中重臣。然而实际上呢,我们看,江充逼太子起兵之后,刘据的一系列行为表明,他根本不曾在军营和重臣中积极争取过支持者。他的起兵完全是仓促的,没有任何计划。这就证明,要么就是刘据实在昏聩无能,而这实际上是否定的,刘据可能不如后来的宣帝,但应该不差于汉景帝;要么就是他与武帝的矛盾仍然只限于政策方面,还没有深入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既然如此,刘据也就没有巫蛊的必要性。毕竟,在汉朝,巫蛊这种行为是很恶劣的行径,一旦被发现,要承受巨大的代价。
第四,巫蛊之案的发展超出了武帝的设想。武帝利用江充去查宫中巫蛊,应该本来是出于一种惩戒,目的大概就是要彻底除掉太子和皇后背后的支持势力,逼迫太子跟着自己走,从而统一汉帝国的战略立场。可以设想,如果太子没有冲动起兵,在当时的背景下,江充是万万不能处死刘据的,刘据也就有向武帝申辩的机会。而假如刘据意识到自己与武帝的政治分歧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祸端,主动表示妥协的话,大概他的太子位还是可以保住的。然而刘据终究还是选择了仓促起兵,这大大超出了武帝的预期。结果就是,武帝大怒,要彻底杀灭刘据及其支持者,而刘据也不得不困兽犹斗,做最后的挣扎。最后刘据竭尽全力而失败,可算作悲剧。而武帝在刘据死后不久,就大为后悔,也可看作是对这场悲剧演变的一种真实态度。后来江充以及其他几个攻击刘据的高官被处死,应该说是武帝真正恼怒这几个人的表现。而原本围绕在刘据身边的主和势力,因为刘据之一死,也做鸟兽散。西汉帝国的朝廷确实实现了战略立场的统一,然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对汉武帝晚年穷兵赎武政策的毫无牵制。
至于题目中提到的要结合霍去病的死和丞相刘屈氂来分析,应该是说错了。结合刘屈氂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刘屈氂是站在武帝一边的,并且有私心,想与李广利联手把李夫人的儿子立为太子,打击戾太子就为他们的阴谋提供了机会。这是有可能的。而霍去病,在巫蛊之案发生时候已经去世很久了,与这个事情没有多大的关联。真正关联的是卫青的死。正是卫青死了,卫氏一家失去了最有力的靠山。没错,卫青才是卫氏家族最有实力的靠山,而不是卫子夫。因为卫子夫已经年老失宠,卫青却拥有不败战功和军人的忠心支持。卫青一死,卫氏集团的真正核心彻底丧失,武帝也才敢对卫子夫和卫太子进行惩戒。其他势力才敢对皇后和太子进行中伤。惜乎卫青勤恳忠诚,赫赫战功,最后虽得终老,身后却为政治阴谋所败坏。英雄豪杰之命运,谁又能说看透天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