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地区的方言为什么跟河南好多地方不一样,跟山西也不一样?
一个地方的方言一定跟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有关。济源位于洛阳北部,黄河北岸的王屋、太行屋檐下。济源南与洛阳隔河相望,北与晋城山水相连,西与运城连接河东,历史上这里的政权归属及行政隶属变化很大。济源的名称在隋朝出现(济水源头),之前多称轵县、王屋。元朝时现代济源范围基本定型。一般说这里古代属于河内郡或怀庆府。
怀庆府这一片旱涝保收的肥沃土地在地理地形上是半封闭的,西面、北面分别是高耸的王屋、太行,南面是逐渐宽广的黄河,只有东面和华北平原连接。为什么这一片的方言跟隔河相望的河南官话区如此不同?首先因为这里的地形在古代属于交通不便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神话会产生在这里,正是生活在这里的古代人们的美好愿望。同时这种地理的封闭性在社会动荡时期能给这里的人们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也减缓了这里语言的演变。
中原官话区是北方方言的重要分支,按理说怀庆方言应该属于中原官话。但是由于怀庆府与山西省南部接壤。且在明朝洪武年间多次组织山西平阳府百姓移居怀庆府,今天在济源、沁阳、博爱、武陟一带的大部分人口是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包括小编在内,小编家谱上就清清楚楚写着祖先迁入的时间和地点。因此,怀庆方言和晋语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这里又属于河南省,不可避免的受到河南方言的影响,所以和晋语相比又有些自己的独特之处。
晋语有入声,入声在南方诸语中才比较常见。晋语的入声韵尾收喉塞(晋城话等部分邯新片除外),保存了喉塞音式的入声。因此,晋语是四声齐全的。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所谓 “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晋语又分为八片,分别是:并州、吕梁、上党、五台、张呼、大包、邯新、志延。其中的邯新片又分为三个小片,分别是:磁漳、晋城、获济。济源方言就属于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保留大量入声。
在济源方言中,大部分的上声被转化为去声还有一部分被转化为轻声、入声。因为“厉而举”的上声被如此转化,结果就是济源话比起河南话听起来更“舒服”一些。
普通话有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拼音上的四个注音符号一二三四声。济源话将普通话中的上声(三声)大部分被转化为去声(四声),但是济源话中的去声却并不多,原因是济源话还把普通话中的去声(四声)也转化了,化为阳入来读,这就是很多人感觉济源话很奇怪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