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玄武门夺取政权,虽是逆取顺守,后世对唐太宗看法如何?

2021-04-03综合872

应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个贤明的皇帝,他的文韬武略在历代帝王中是屈指可数的,“贞观之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后世对李世民看法,基本都是正面反应。一、宣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被逼无奈,不得不为。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想害死他。面对生死存亡,他不得不那样做。

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的手下人才集聚,武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徐世勣、李靖等著名将领,还有房玄龄、杜如晦等著名谋士等十八学士。

唐高祖李渊昏庸无能,他见李世民威信一天比一天高,十分不满。再加上他身边的妃子在他身边诋毁李世民,所以他对李世民的态度越来越不好。

这个时候,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更加嫉妒,总想找机会暗害李世民。

一次李渊带三个儿子到城外打猎,李渊让他们骑马比箭,李建成故意将自己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给李世民骑,结果李世民险些摔死,最后制服烈马。

一计不成,李建成有使一计。一天夜里,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想用毒酒害死李世民。李世民没有戒心,把李建成给他的酒一饮而尽,结果当时大口吐血。幸好淮安王李神通在场,把李世民背会西宫救治,幸免于难。

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策划在抵御突厥前先夺李世民兵权,然后在路上把李世民杀掉,而李渊事事顺着李建成。李世民发现太子的阴谋,才有了后来的宣武门之变。

二、李世民勤于治国,虚心纳谏。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出身大贵族家庭,但他亲自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他总结了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朝皇帝荒淫无度,违背君道。

他曾对他的儿子说:“一个皇帝要是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这实在可怕!”

他又说:“百姓好比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认为人君即令是“圣哲”的,也应当“虚己以受人”,这样才能使有才能的人为他尽心尽力。

有一次他问魏征,君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贞观二年,有一个叫李百药的大臣对唐太宗说:“以前虽然释放过宫女,但宫中无用的宫女依然很多。宫里阴气太盛,也会招致天灾。”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释放宫女3000多人。

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

唐太宗很愤怒,派人把魏征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人,自己说18岁,其实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已发布诏书,你为什么扣住?”魏征不慌不忙地说:“这是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

唐太宗还是有些不服气,魏征又说道:“陛下诏书上清楚地写着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满18岁的也要征,这能是讲信用吗?”

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了?”魏征说:“陛下刚即位时,曾经下诏说,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府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魏征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

唐太宗反思半天才说道:“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计划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呀!”于是唐太宗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提升他当太子老师这样高级官职。

三、唐太宗的亲和力唐太宗登基不久,上朝时态度非常严肃,弄得大臣们各个战战兢兢,很长时间没人敢于发表意见。

唐太宗看到这个情况后,主动改变作风,自己有意识找大臣交谈,摆出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以减少大臣们的畏惧情绪。

对敢于提出批评朝政的大臣,给予奖励。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上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他的行为没有不妥之处,即使发动宣武门之变,也是有情可原谅。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昌盛,不愧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好皇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