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最终是真的降清了吗?

2021-01-03综合714

1、降与不降是一个问题!

总感觉,若pk粉丝,李秀成是绝对pk不过石达开和陈玉成的。

不过,若论一样,太平天国所有人加起来也不一定pk得过李秀成。那就是:李秀成的争议最大。

说他降了,可他偏偏还有许多大义凛然的动作。说他没降,他却写了几万字的自述,且综合当时目击者的证词,说他从头到尾英勇无畏真说不过去。

历史学家在降与不降争论的pk之余,也许会在内心深处破口大骂:

以下是破口大骂的模拟演绎,请勿当真。

靠,李秀成,我丢你老母,麻利儿着,你要不就:双膝跪倒,口称:“罪将李秀成参见中堂中丞二位大人。”要不就“忠王一身囚服,双目射出剑一样的光辉,愤怒、沉痛而又坦然地对曾国藩说:‘死而足愿,欢乐归阴。’说罢便拂袖而去,昂然回到了囚室”

以上两种截然相反态度分别出自评书《百年风云》和小说《忠王李秀成》,所以说历史是复杂的,远不如文学演绎来得黑白分明。

2、降与不降是一个问题吗?

还是先从降开始说。

首先,处于与李秀成类似位置的太平天国将领,没有一个象他这么干的。

陈玉成石达开大义凛然自不必说,连口碑并不甚佳的陈坤书都英勇就义了。比起他们,李秀成的所作所为甚是暧昧不明。

在这里便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象李秀成一样,被俘之人无一人投降?哪怕李秀成你也不能铁板钉钉地说他降了。

在过去的战争片中,通常都有这样一幅场景,敌人,不是日寇就是国民党,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诱惑我党俘虏让我党投降。这样的情形,会发生在清朝和太平天国之间吗?如果一个太平军将领被敌人俘虏了,你说一声“我投降”,就会有这么多好事等着他吗?

那么什么人才能够“降”呢?

列举一下铁板钉钉的太平天国降将名单,ps:不全

韦俊、程学启、苏州八王、童荣海等。有兴趣可以搜一下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在他们的及其类似者的事略中,都有“叛变”一词。

说到这里应该有了答案,那就是,被俘之人,根本没有降的资本。投降的,都是本来有着自由之身的,他能够投降是因为他们手中都多多少少握着能和敌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当然,即使是这些人也是拎着脑袋在和敌人谈判。

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何那么多太平天国将领英勇就义的表现,在自知必死无疑的情形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大义凛然。

也许有人说,李秀成手里也是有筹码的。

比如,幼天王的下落。

李秀成坦白交代一切,包括幼天王的行踪会争取到宽大处理吗?首先,幼天王根本就没有那么重要,从他登基伊始,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傀儡。从之后的情形也能看出,太平天国剩余的实力派李世贤汪海洋等,没有一个把他当根葱的,即便是曾国藩部对他放任不追的态度,也从侧面说明了他的地位如何。其次,就算李秀成竹筒倒豆子,不,干脆这么着,亲自把幼天王捆了送给曾国藩,在晚清的政策和背景下,他也只会受到鄙夷,不会获得适当量刑。

又比如,替曾国藩招降江南的二十万太平军。

笑话,曾国藩会用你去招降吗?在那种情形下,太平天国失败已是大势所趋,即使没有人主持招降的工作,参照太平天国后期将士纷纷投降的情状看,也不会有几个死硬的太平天国铁杆。况且,曾国藩的外号是什么?剃头啊!丝毫不用怀疑,他有砍下这二十万人头的手腕和狠毒。最后,即便是曾国藩信了李秀成,让他主持这项招降工作,又有什么能保证李秀成会一心一意做这项工作呢?万一他阴奉阳违,脚底抹油还是小事,重新招兵买马,卷土重来,可就麻烦了。

再如:李秀成的军事才能极佳,曾国藩需要靠他来打仗。

无力的摊手,有没有搞错?曾国藩手下第一号大将自然是嫡亲亲的兄弟曾国荃,为了捧自己的弟兄,多少湘军体制内的优秀将领都靠边站了,还轮得到李秀成?

3、李秀成vs曾国藩,两大高手之间的对决

被俘了,其实就屁也没有了。曾国藩手里拿着一幅好牌,而李秀成则拿着最烂的一幅,除了死,原则上眼前并无出路。

这种情形,李秀成知不知道呢?

先不说李秀成知不知道,看一下谁不知道吧!

首先,养在深宫中的幼天王不知道。因此他才会被蒙骗,写下“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跑。”的名句。

还有,就是李开芳起初是不知道的。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很久很久以前,北伐军的将领李开芳就是一个没有看过猪跑的家伙,因此他被俘后,竹筒倒豆子,把太平天国的底交待了不少,还提出如果放他回去,他怎样配合清军,颠覆太平天国一系列计划。如果李秀成也这么干,估计也就省得专家很多功夫,不用在他“降”与“不降”间反复论战。可李开芳这么作的结果呢?清朝并未接受,他的结局也在北京街头的菜市口被“就义”了。

所以说,经过了从太平军兴到天京覆灭的一长串过程,李秀成怎么会对被俘后的命运有一丝一毫的幻想,又怎么会不知道,等待他的究竟是什么?

因此,所谓李秀成被曾国藩蒙骗,写下自述祈活命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李秀成的处境和将来,本来就是你知我知的事实,别说曾国藩骗不了李秀成,就算是骗,曾国藩握着一幅好牌,他也不屑骗。总之,李秀成,你爱说不说。

沦为阶下囚,就p也不是。所谓太平天国战士被俘后,立而不跪,斥骂堂上官员,使之狼狈不堪的说法,要一分为三的看,一部分是事实,一部分则是粉丝的过度yy,最后一部分便要依靠清朝官员的大度了。

你是囚犯,我是法官,在那种毫无人权的年代,收拾你还不容易?曾国荃抓住李秀成,上来就割了几刀,结果被李鸿章笑。为何发笑,自然是这种事根本就不必亲自动手,直接把俘虏交给几个狱卒就ok了。狱卒们才是折磨人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他们手中有经过几千年摸索,而成熟了的方法,足以让人犯变的不是那么大义凛然。

我初看李秀成的结局,有曾国藩命取消凌迟,斩首的说法。当时心中很是感动,也觉得曾国藩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仁慈。然而现在我却不这么想了。曾国藩是谁,他绝对是个杀伐决断,对敌人没有半分怜悯之心的铁腕人物。那么,他为何会对李秀成情有独钟,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冒着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把凌迟改为了斩首呢?

这个问题,先按下不表,文章的最后,我会给出答案。

前面说过了,被俘后在原则上是死路一条的。如果李秀成落到了非曾国藩,而是左宗棠或是李鸿章手中,大概也会追着先烈们的步伐,大义凛然一回的。然而曾国藩则不同。

“江南半壁江山,老师其有意乎?”曾国藩想还是不想呢?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却很少能够因为腹诽入罪。想和作是两回事。

曾国藩想还是不想先按下不表,重要的是很多人已经在为他想了。这其中就包括着李秀成。

李秀成算是太平天国最能忍的一个。然而他的忍功,却远远不及曾国藩。李秀成只要忍一个洪秀全,其它方面则宽松很多。而曾国藩呢,咸丰对他的猜忌并不在洪秀全对李秀成之下也就罢了,他对自己的严苛几乎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李秀成充其量也就是个忍者,而曾国藩则远进化为了忍者神龟。他这般隐忍,自然不是为了当包子,而是为了积攒实力,在变化中等待机会,最终获得胜利的一种韬晦。

全天下最最至高无上的权力触手可及,他会如何选呢?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无论文正公敢与不敢,在李秀成的立场上,如果曾国藩敢了,那么等待李秀成的就绝不是一个降将,而是与曾国藩平起平坐同谋者的身份。若是文正公不敢呢?于李秀成也没有什么损失,他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的必死之人,大不了接着去死好了。

现在,我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了,为何曾国藩会把李秀成的刑罚从凌迟改为斩首?一句话,是李秀成自己挣来的,他虽握着一手烂牌,却在最大可能的迂回中和曾国藩斗智斗勇,最终获得了对手的尊敬。

很多历史小说家写李秀成的最后岁月,大多写得有几分悲情色彩。神马为了保留天国史料,不计个人荣辱之类。但我以为,李秀成在最后的日子,他大概很忙,忙着写自述,忙着让老奸巨猾的曾国藩听他的话,向着乱臣贼子的目标前进,大概不会有时间自伤自怜。他一直知道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自己要干的是什么,所以就连他最后赴死也十分淡定,与打鸡血的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并不吻合。他还有闲情逸致写了十句打油,结果让赵烈文笑话,“无韵而俚鄙可笑。”

4、曾国藩vs李秀成,两大高手之间的绝代红颜

李秀成出招了,那么曾国藩如何接呢?

不知有多少人为曾国藩不听李秀成的话而扼腕叹息,甚至给他扣了n多大帽子辱骂。什么你身为汉人,甘为满清走狗之类。

曾国藩(吱吱辩解):老夫这是忠心。

也不知有多少人为曾国藩谋划,如何你反了,应该怎么怎么样布置,然后才能打入北京,把个小寡妇慈禧……打住,打住,就凭这谋划之人的目的,估计他穿成曾国藩的话,还没出南京就早被干掉了,是无论如何做不到李秀成可能为曾国藩谋划的那个地步的。

感慨一个,这就是后人的自不量力了。只动一下嘴皮子,你该这样,你该那样,仿佛曾国藩照着他的话去做了就能如何如何?曾国藩是谁,他一路从血雨腥风中走过,需要纸上谈兵之人为他谋划吗?

就在李秀成苦心孤诣之际,有人先曾国藩一步出手了。

慈禧mm,也就是我在小标题中为了吸引眼球而说的那个两大高手之间的绝代红颜,她布了一个局,这个局面使得曾国藩不敢妄动。同样是削藩,慈禧此时的手腕和权谋不要说是晚清,即使纵向看有清一代,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她的应对之策也远远超过了康熙面对三藩。这种布局,比依靠曾国藩的忠心靠谱得多。

以武功为例做一下说明:李秀成使的是玉女素心剑,招数精妙,独步武林,他一边使用,一边对曾国藩说:“过(国)儿,来,咱俩双剑合璧吧!双剑合璧,无敌于天下!然后并肩子杀入罪隶省,正好咸丰留下俩寡妇,二一添作五。(这句话后半句为本人胡说八道)”正待曾国藩犹豫之际,慈禧出手,她的武功是乾坤大挪移。所谓乾坤大挪移,须得施用着有无上的内功,而慈禧代表着中央政府,她手中的“势”便是不亚于张无忌九阳神功的至高无上内力。慈禧在曾国藩周围布置了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等等。曾国藩一看,也只有无奈中一记黯然销魂掌拍了过去,“对不起,姑姑。”

曾国藩拒绝李秀成,说起来简单,但事实上,绝对是非有大智慧者不能为的。世人为蝇头小利而不退让,而天下极致的权势触手可及之时而不伸手,李秀成苦心孤诣,而败在这样一个对手手中,可谓虽败犹荣。

在慈禧的布局下,如果曾国藩妄动,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在我们贬斥曾国藩攻下天京而不反之余,假如他真的反了,而身败名裂,全家被屠戮,恐怕我们又会轻飘飘的指责他自不量力,狼子野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