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狩猎”作为古代皇族特有的户外活动,有着一段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周礼》中记载:“天子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而随着历史的演变,狩猎不单单是简单的户外活动,它在有些时候还夹着一些政治色彩,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许田狩猎”,曹操硬是将狩猎变成了政治权力角逐场所。
而到了清朝,皇室更加注重狩猎,除了修建了专门的猎场:“木兰围场”之外,自道光年间之前,清朝皇帝都多次组织了狩猎活动。
清朝狩猎活动的政治作用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统治阶级作为关外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都是过着游牧生活,这是由他们所处草原地带的生存状况所决定的,而随着他们部落人数的扩大,仅仅依靠打猎是无法维持生存,所以他们需要扩张,而这种扩张所仰仗的便是他们游牧的优势,将游牧从生活上的求生方式转换成了军事上的骑兵部队。
凭借着这些骑兵部队,满人在几任君主的英明指导下顺利统一天下。毫无疑问,他们的天下是在马背上所得,所以即使在入住中原之后,生活方式得以改变,不用过着以前那般四处游牧打猎的生活,但是他们还是将这种传统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专门组织皇室成员开展游牧活动,以此来警惕皇室子弟勿忘国本。
久而久之,由于满清统治者修建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他们的狩猎活动也不仅仅是起着警惕后人的作用那么简单。而是参杂着另外的一些政治含义。
比如皇帝在狩猎过程当中所射杀的猎物并非做简单处理,而是赏赐给那些有功大臣,以此宣扬所谓“皇恩浩荡”,让这些立功大臣更加忠君爱国,达到维护皇权统治的目的。
除此之外,清朝皇帝在狩猎时往往会要求他的皇子一并到来,一方面可以通过狩猎来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是在狩猎的过程当中更好地观察皇子的综合素质,作为立褚的参考标准。比如在道光年间,道光帝对于立奕詝和奕訢二人谁为储君时摇摆不定,最终发现奕詝在狩猎时不愿射杀猎物,怜悯生灵的表现,便认定奕詝生性善良有明君之风,所以将其立为储君,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
旧时楼台月,坚持原创,欢迎关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