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大?

2019-11-29综合850

肯定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权力大,明朝首辅,也只有张居正算是拥有了真正的决策权,而且是在万历皇帝年龄小,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和万历母亲李太后的支持下得到的。

明朝有宰相的时候,决策权在皇帝和宰相两个人,然后六部九卿负责执行,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后,明朝就没了实际的宰相,然后,由皇帝本人亲自兼领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这就相当于皇帝把宰相的决策权拿到了自己手里。而一般情况下,六部九卿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所以废除宰相,所有的决策权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个人手中。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又引进了内阁学士,设置了内阁制度,也就有了内阁辅臣,其中为首的称为内阁首辅,在内阁学士里最重要。

然而,内阁辅臣,只是皇帝的咨询顾问,也就是现在的秘书,负责给皇帝收到的下面的奏疏提建议的。根本就没有决策权。即便到了后来,内阁的重要性增加,内阁辅臣也没有真正的决策权,甚至直到明朝崇祯帝时期,明朝都快灭亡了,内阁辅臣——无论是首辅还是次辅——都还没有决策权。

决策权还是在皇帝那里。

明朝处理政务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下面的府州县,把重要的事,以奏疏的方式,呈交到六部都察院等部院,然后部院呈交到内阁,内阁辅臣此时可以看奏疏,然后根据奏疏的内容,提出合理的建议,写到一张纸条上,粘贴到该奏疏上,这称为票拟。

然后内阁把票拟呈交给司礼监,司礼监有两个大太监,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另一个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秉笔太监还有几个,但是都不如首席秉笔太监重要,这两个大太监负责什么呢?

皇帝看过奏疏和票拟以后,认可了内阁的建议,那么就由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盖印,然后发回给内阁,内阁发回到六部或下面府州县去执行。

如果皇帝看完奏疏和票拟,不认可内阁的建议,就由司礼监太监打回内阁,让内阁首辅等人重新票拟。

说白了,内阁首辅虽然在内阁里是老大,但是整个内阁都是提建议的,没有决策权,等同于内阁首辅也没有决策权。

甚至,明朝的内阁首辅有时候都没有六部里的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权力大。兵部尚书还能调兵遣将,吏部尚书还能选拔审查官吏,这时候,内阁首辅根本插不上手,除非这个内阁首辅同时也是吏部尚书。明朝的内阁学士只有五品官衔,但是,一般能进内阁的,都是六部或都察院的堂官,他们的本职工作反而官衔比较高。比如高拱,既是吏部尚书,又是内阁辅臣。

但是司礼监太监就不同了,他们有批红的权力,也就是有了代皇帝决策的权力。

有很多明朝的皇帝,懒政怠政,对于每天看很多奏疏很是不耐烦,他们自己就不看票拟,让司礼监太监自主批红,说白了,皇帝放权给了司礼监太监,司礼监太监也就有了决策权。

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司礼监最大,所以,他的权力很明显大过内阁首辅的。

例如明朝的天启皇帝,整天在后宫做木工,不理正事,把批红的大权全都交给了司礼监的两个大太监魏忠贤和王体乾,所以在天启朝,魏忠贤敢称九千岁,敢对着内阁一阵乱打,因为他掌握着批红的权力。实际上就是代理皇权行使决策。甚至他能随便把几个阉党的人塞到内阁里。

这在以前,大臣进内阁是需要廷推的,也就是把内阁学士们,和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院的堂官集中起来,一起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内阁,然后皇帝再俯允,魏忠贤不经过廷推,就直接把人塞到内阁里,内阁首辅都无可奈何。

实际上,司礼监成了真正的宰相,而不是内阁。只要皇帝放权,整个大明朝,除了皇帝以外就是司礼监最大。

但是,明朝皇帝也不傻,为了限制司礼监,明朝还有一项制度,就是司礼监最大的太监掌印太监的人选,需要由内阁首辅推荐,从而也限制了司礼监太监内部坐大。这搞的都是平衡那一套。

明朝隆庆帝时期,冯保一直想做掌印太监,可是内阁首辅高拱推荐了其他两个人,就是不推荐他,结果他记恨上了高拱,等到隆庆帝驾崩,小皇帝万历继位,冯保趁机跟张居正合谋,在遗诏里说隆庆帝临死之前,封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并且在两宫皇太后那里说高拱的坏话,联合张居正把高拱赶出了内阁,高拱这个内阁首辅也是无可奈何,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瘫在了当地,还是张居正把他扶出皇宫的。

至于张居正被称为明朝第一权臣,原因就在于他跟冯保是同盟,关系好,他搞什么冯保都同意,他才有了决策权,才能持续推进他的变法。

明朝的其他历任首辅,都没张居正运气好,张居正碰上了小皇帝,又得到两宫皇太后和司礼监大太监的支持,在朝廷里,威权大过任何其他明朝首辅。

相关文章

为什么清朝没有司礼监?

清朝代替明朝后,使用的基本都是明朝的制度体系。比如不设丞相,增设内阁——当然,后来雍正皇帝把内阁变成了一个花瓶,用军机处代替了内阁的实际职能。 但清朝没有继承明朝的司礼监、东厂和锦衣卫——这三个机构全都取消了。 原因很简单,清朝的皇帝以明朝为鉴,不想出现权阉。所以,满清一朝,即便出现了李莲英这样的大...

清朝的宰相是大学士还是军机大臣?

清朝不同时期情况还是有所区别的,总体来说,非要严格定义的话二者都不是宰相,习惯上二者都可以称作宰相。更接近实际宰相还是军机大臣,但是如果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就一定能被时人称作宰相。有点拗口…… (内阁大学士始于明朝朱棣,将原本内阁秘书职责的官员职权扩大,后逐步地位提升,有宰相的功能) 首先要说宰相的定义...

《夜莺》梗概?

《夜莺》内容简介:夜莺那曼妙的嗓音,赢得了全世界博学之士的推崇,也赢得了中国皇帝的眼泪。在皇帝弥留之际,夜莺再次来到皇帝的身边为他歌唱,阎王使者潸然泪下后飘然离去,皇帝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看完故事后,你会发现小女孩的率真与勇敢就在我们身边,而夜莺的行为让我们在悦耳的歌声中体会到了善良与温馨。其实,皇帝...

靖康之耻发生时,北宋的皇室女子到底有多惨?

靖康之耻,北宋皇室女性命运有多悲惨,看看这篇文献《“靖康之难"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就明白了。这里简单的引述一下这篇文献的内容。 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第二次包围了京城,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北宋的高级官员却幻想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能够苟活下去。 他们也是敢想敢干,毫无廉耻,和金国居然...

《鹿鼎记》韦小宝是什么级别的官?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众所周知韦小宝是《鹿鼎记》中的人物,是康熙身边的第一红人,其机智聪明,是康熙王朝中的风云人物。韦小宝身兼数职,脚踏多只船,职位多的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人们都只知道韦小宝官很大,而且每个官职都很牛,那么韦小宝的官职在清代有多牛?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韦小宝等级最高的是一等鹿鼎公,这...

明朝特务机构西厂,为什么仅仅存在几年就被废除了?

大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是三大特务机构。在三大特务机构中,西厂只存在了5个月,后来就被取消了。但是,后来又恢复了。 这是为什么呢? 汪直 权利超过东厂的特务机构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 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

南宋一代权相韩侂(tuo)胄,为何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南宋的韩侂胃,是个能臣、权臣、也是一个有名族气节的汉人。 韩侂胃字节夫,相州安阳人,出生在名门望族,典型的官二代,太爷爷是北宋的名臣韩琦,老娘是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老婆是吴皇后的侄女。他没有子嗣,侄女是宋宁宗的恭淑皇后。 韩侂胃从小就在权力的漩涡中荡漾,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借助家庭的势力,当了官儿,也...

怎么评价《清平乐》里张茂则和皇后的人物关系?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张茂则是一个宦官,他对待曹皇后的感情,充满了细腻与仰视。曹皇后为了圣宠,苦练飞白,而张茂则将练字的纸张偷偷收藏,这很符合暗恋逻辑。   其实此类关系,的确有可能存在,但上升到‘感情成分,无论在哪个历史时代都是奢侈的。寂寞深宫,太监宫女因为彼此生活上互相帮扶,的确存在“对食”...

有没有类似《跛豪》《上海皇帝》一样的好看的电影?

去年,王晶拍了一部《追龙》,很多观众都高潮了,说什么烂片王终于拍了一部好片。但迷影看来,《追龙》也就及格线水平, 与香港以前的枭雄片相比,显得太平庸。众所周知,《追龙》是翻拍《跛豪》,在豆瓣上,《跛豪》评分8.1分。 枭雄片专指的是那个时代香港的黑帮电影,之所以称为枭雄片,是因为黑帮人物和事件往往与...

锦衣卫是听东厂的还是西厂的?而且两个厂都有厂卫,厂卫是不是就是锦衣卫?

明朝政府有四大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四个特务组织都是皇帝或者大太监为了监控臣民所设置的,至于它们的实际权力和隶属关系上也是随着王朝皇帝的更替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这四个特务组织合起来称“厂卫制度”,“厂卫”指的是这四个特务组织的合称,并不是专指“锦衣卫”。 明朝四大特务组织简介...

鹿鼎记里,鹿鼎到底是什么意思?

鹿鼎记中的“鹿鼎”两个字应该从三方面理解: 1、鹿鼎山金庸小说《鹿鼎记》故事一直以反清复明为主线,反清复明人士希望灭清朝恢复明代,这在当时有两点需要做的,杀了皇帝和找到大清朝的龙脉,切断龙脉就意味着灭了清朝的气术,而《鹿鼎记》中所述的清朝龙脉即在鹿鼎山。 2、鹿鼎功韦小宝多次有功于清朝,被清朝皇帝记...

[原创]王国强: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多次出现过同姓王之乱,但却总是大封同姓王?

个人浅见:中国古代是家天下的时代,家族的凝聚力有时候更甚于朝廷的律令,像地方上的官员上任后,都会竭力与当地的大族搞好关系,要不说大罪便株连九族,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若家族内有人荣登大宝,当上皇帝,相比于外人,更信任自己同姓的兄弟骨肉。因为封王的多是同姓王,有造反动乱的,便归咎于此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