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12个月内相继被撤的四位“长江学者”?南大占据了一半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这是中国科研路上的一个进步。各大院校、科研机构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无不是学校师资力量的象征。
拥有这些称号的人也控制着国内学术界,甚至有些机构倾全力支持一人去争取这些头衔。
大笨new曾经亲耳听到某机构的某课题组的年终总结会上,某位科研人员大言不惭的拍马屁:“我们就应该把科研成果堆在XX人身上,包装出一位院士。”
这听上去似乎挺无私的,但对国家科研发展并不益,这也对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等大学不公平,因为这些院校不可能集一个单位,甚至一个院系的实力在财力、人力和科研力上去支持某个人。
这也注定了综合性大学要想获得头衔的困难难度。但恰恰很多人又对头衔充满了渴望,应运而生的就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至于学术造假行为,为什么不在评选阶段被查处,一方面公关,另一方面不能苛责评委面面俱到,因为每年的论文那么多,既然能当评委,自然平时工作比很多人都繁忙。
至于说,南大、中山大学有教授被摘掉长江学者帽子,我觉得这倒是科研的进步,对那些只追求帽子,对那些希望通过获得帽子而牟利者,是一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