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学术?
很多时候,有学生咨询我读天文或其他学术类博士项目的时候,我都会劝他们三思。我在学术圈前后也有很长时间了,自己没有什么成绩,不过见了很多人,对学术人员,有一点点自己的“认人”经验吧。以下的看法,仅仅供参考。
1、比常人聪明。
学术说到底,是智力活动。如果没有智力优势,那做学术,肯定是不合适的。
但,什么是聪明呢?我们从小看到的,那些反应很快,年轻时,说话滔滔不绝,经常可以把人说得无法反驳的人,只能说比较机灵,但谈不上是聪明。
智力优势是个综合的,它包括但不限于:
良好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大部分时间测智商做的工作。
持久的工作能力,比如看书能一口气看上几个小时。
高度集中精力。大部分人的脑力、精力是涣散的。很努力的时候,也未必能集中到60%,70%。但是有些人,是很容易调动80%的脑力、精力来做事的。这点,也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有一定经历后才会明白。
2、对领域里的问题,自发有兴趣,并长久保持。
学术的核心驱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日常功利。日常功利也能让人在学术方面有进展,甚至做到一个教授问题也不大。但很难维系,更不容易在课题的深度方面做出贡献。
而这种对相关领域的兴趣,基本上是自发的,而不是今天要训练一下,对课题的兴趣。
3、兴奋点在学术。
几十年前我读书的时候,有个外专业考过来的同学。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跟研究方向其实不搭。但是他对学术的兴奋,远远超过了对其他事情。
那时候宿舍还要熄灯,大冬天,他就在厕所水房,有时候拿了凳子坐着看论文。有时候,就站着看。几乎每天看到凌晨。
他有个用我们普通标准,就是很不错的女友。但是没时间沟通交流,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换了现在的人,估计要大哭大闹伤心几年了。但他还是在学术上更有兴奋点。
好多年前,他就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了。国外好几个学术机构都聘请他。
这种事,其实是模仿不了,学不来的。
很多人说做学术要家里有钱.......其实不是家里有钱或者没有钱。而是,你在其他方面,都有资质的时候,兴奋点在不在学术上。单单有兴趣还是不够的。学术是实打实,要动手、动脑的。动手,那就是实验、观测、写程序、做推导、写读书笔记、查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是体力活。兴趣能推动、支持我们去做。兴奋所带来的满足感,则能维持我们长期去做这些外人看起来无法行进的枯燥工作。
学术是属于少部分人的领域,因为它指引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这条路上,留下的只有生命与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