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土坯”房是怎么回事?“土坯房”结实吗?
土坯房我下乡知青年月才真正了解到的。用黄土和泥放上草起到巩固不裂的作用,人工制成长方形大士坯,凉干后用黄土和上泥巴砌成墙。
农村盖这种房子是就地取材,一般来说村里有专门的取土地方,制作土坯建筑房子,那年月生活比较困难砖房建不起的。建房最贵的是大梁,就是比较粗的一根圆木。房顶绝大多数是一种特殊的草,厚厚的在房顶即防雨又保暖,而且能够用上几年。
土坯垒的墙壁下面墙体比较宽,越往上越窄。每年的冬天到来时北方地区一般的抹一层黄泥,保护墙体因为夏天雨淋有的地方脱落了。优点冬暖夏凉,缺点地基是土的连雨天对墙十分不利。后来有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人家,买些红砖用于地基,砌到正付零处上面用土坯接着砌墙。也有条件更好的房子前脸都用红砖砌成墻,因为前脸除了门窗也没有多少墙体。别人一看便知这是村里的富户,前脸是砖的因为有面。
我本人下乡时在制砖厂劳动,并学习做瓦工活计,经常被人叫去帮工。但是农民有一套自己的结算方式,可将自己挣得公分转在帮工者的帐上。
这种土坯房并不是只有六七十年代才有,而在很早之前就有。听老人们说一般的能用上百年,但是房顶上需要修理。在农村叫挑顶子,就是大修有些糟木头需要换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