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照片的张力?怎么拍?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相信是摄影圈关注度极高的一个问题,有些摄影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照片的“张力”,给人留下永志不忘的记忆。实话说,很难。因为我对这个问题也十分感兴趣,所以也想参与探讨探讨。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照片的张力。
一、什么是照片的张力?
张力,本来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物体所承受的拉拽的力。那么,摄影艺术借用这一概念指的是什么唻,记得摄影师王牧在他的《大地在上》一书中说,“什么是张力?就是观看一张照片时最直接感受到的视觉冲击力,让观者过目难忘而又回味无穷,画面中的视觉元素达到平衡和完美的状态。”他还说,“优秀的动态人物照片经常被冠以‘张力’这样的赞美之词。”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硬要把物理中的“张力”和摄影术中“张力”联系起来,来简单点,把摄影中张力理解为“冲击力”、“感染力”就行了。
在摄影领域的确有些让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的照片,比如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的《胜利之吻》、尤金·史密斯的《智子入浴》、史蒂夫•麦凯瑞的《阿富汗少女》、张千里的《海边的老人》、解海龙的《我要上学》等等,都属于这一类。那么,怎么拍呢,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了。
二、怎么拍?
拍摄有张力的照片,恐怕是每个摄影师的梦寐以求的事,那么,怎样拍呢,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哪些渠道来争取呢,下面我结合图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不同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线条的张力。
这是一张2012年8月我在青岛拍的照片,是在青岛至黄岛跨海大桥上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视线非常好,大桥上的所有平行线变成了一种汇聚的放射线线条,包括实线和虚线,也包括路面的标志线条等,都汇聚到一个方向上,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中间,推向远方。当然我们反过来理解也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放射线,是从遥远的天边发射过来的。
2.冲破画面的张力
这是摄影师王牧拍摄的一张照片。我们看到摄影师把人物放在画面的前景中,中景和背景保留了大面积的空间,给人一种主体由远方一步步走来的暗示。从而在画面的有限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时空感,也带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照片的张力油然而生。
3.内涵的张力。
大家可能没有忘记《阿富汗少女》这张照片吧!这张照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是美国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1984年拍摄于巴基斯坦白夏瓦附近的一个难民营;照片的主人公叫莎尔巴特‧古拉。照片看上去“阿富汗少女”睁大的眼睛中流露着的恐惧和苦难,人们似乎能从她的那双大眼睛中读懂她和她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这张照片1985年登上美国《国家地理》封面,立刻引起世人巨大反响。有意思的是30年后,摄影师突发奇想,并费尽周折再次找到这位少女,少女讲述了当时的故事。可见这张照片的张力有多大。
4. 思想的张力
《智子入浴》是1972年摄影师尤金·史密斯夫妇为了揭露上世纪五十年日本工业污染真相,二拍摄的《水俣》专题中的传播范围最广的一张。照片中,母亲抱着的胎儿性水俣病患者——上村智子(1977年去世,时年21岁)入浴的画面给世界带来了冲击。对我冲击最大的有两点,一是智子骨瘦如柴,肢体严重变形,环境公害导致的日本水俣病的真相暴露无遗;二是表达了母爱的伟大,智子都那样了,母亲还关爱有加,不离不弃。正是画面的思想张力才使得《智子入浴》获得成功。
5. 光影的张力
就是利用光线制造冲击眼球的视觉效果。《海边的老人》是摄影师张千里于2005年10月在希腊纳克索斯岛拍摄的作品,就是这张照片使摄影师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的领奖台。
其背景资料是,希腊纳克索斯岛的阿波罗神庙拱门下是一片浅浅的海湾,人们在这天赐的海湾游泳嬉戏,与广博的大海做一番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然后在夕阳的余辉下慢慢晒去一身的晶莹水珠。摄影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点来反映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运用夕阳柔和平实的光线,充分地表现了拍摄对象和当时的场景。
6.平衡的张力
这也是摄影师王牧的一张风景照片。由此看来,画面的平衡至关重要,这种平衡不是单指地平线一定要直而不能弯曲,而是说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要达到一种平衡和谐。他说“这种和谐感来自你对整个画面所有的线条、色彩、形状的整体把握。”每当我们到达一个地方,准备拍摄一幅风景照片的时候,在举起相机之前,先观察观察拍摄的重点是什么,思考思考如何构图,试想咋样构图才能使画面平衡和谐,才能使画面元素不碍眼不刺眼,才能使画面所有元素产生联系。假如我们按照这个标准来拍摄,就会极大地提高照片的成功率。
总之,张力就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冲击力,它一是来自于表面的形式构图,一是来自于深层次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