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质疑苏轼的人品?

2021-12-24综合524

因为苏轼的人品的确有瑕疵,特别是在对待章惇的事情上,的的确确做的像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被贬海南是苏轼自找的,而且是做白眼狼忘恩负义惹来的祸,不值得同情,因为这是章惇下的手!

苏轼有才学但为人疏阔,喜欢不分轻重乱开玩笑,喜欢大嘴到处喷人,经常有意无意得罪人,他一生的苦难大多数源于这张大嘴。政治立场属于旧党,站在大官僚大地主一边,他反对新党改革,曾说"大家辛苦读书科考,千里迢迢背弃父母和祖宗坟墓来做官,就是为了做官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和各种特权,现在新党改革限制太多,当官的特权大量取消,大家当官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章惇为人有侠气,帮助朋友不遗余力,他在政治上非常有才干,是新党最重量级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政治才能上苏轼跟他比就是渣渣。

苏轼和章惇年轻时为挚友,虽政治观点分属新旧两党但不影响感情,乌台诗案时,苏轼因平时喜欢嘲讽别人得罪人太多,竟然新旧两党+皇帝都欲置他于死地,全靠章惇到处奔走全力营救,曾当皇帝面驳斥旧党宰相王珪(王珪以苏轼的蟠龙诗暗示宋神宗苏轼有谋反之心),并说动新党领袖王安石以一句"圣世岂可杀才士?"绑架宋神宗不得不放了苏轼一马。

一句话,章惇对苏轼不但有情有义而且有救命之恩,乌台诗案中没有章惇,苏轼不但必死而且很可能有抄家灭门之祸。

可是后来旧党上台,苏轼兄弟为高官,苏轼纵容兄弟苏辙攻击章惇,导致章惇落难被贬到荒郊野外,全过程苏轼不但袖手旁观,章惇被贬后他还写信嘲讽,说什么"我们年轻时都有回归田园退隐的理想,现在你提前实现了理想我好羡慕啊,但你太追求功名利禄,不知道能不能超脱?"(原文: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见下图,是苏轼真迹)。

苏轼此举很小人,导致他们多年的友谊破裂,也使得恩怨分明的章惇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宋哲宗执政,新党再次上台,章惇又当上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苏轼贬到南方瘴疬之地,并一贬再贬。

章苏反目,绝大部分责任在苏轼自己。

总结,苏轼的人品的确有瑕疵,他的人生苦难大部分来源于他的大嘴巴,真不值得同情。

相关文章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

苏轼为什么被称为“文豪”?

问好!谢邀。 凡是被称为文豪者必须是文学方面涉猎的非常全面,诗,词,歌,赋,散文等样样都造诣匪浅,样样都有名篇传世。 而不是名噪一时如昙花一现。 不用说苏轼是当今被公认的大文豪,就只在苏轼的那个时代他也是文坛的领袖人物。 那时文坛的领袖人物肯定是靠水平服众,而不可能是被官方指定的吧? 不论哪个领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是什么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的意思是: 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书读得多了,自然能懂得更多道理,人生的困惑自然就减少了。 “唯读书能改变气质”,这两句话说明了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其中,“气”并不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苏轼和范仲淹什么关系?有何依据?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世人称之为苏东坡。老家四川眉山,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江苏苏州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这两人之间没什么关系,更称不上所谓的好朋友。 首先,从年龄上分析,范仲淹出生在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

关于广州有什么动人的传说?

广州历史虽长,但是在古代它一直是一个地处天南的偏僻之城。当年的粤广地区在北方人看来是南蛮之地,山多林密,瘅气横行,是皇帝贬谪官员的地方,许多名臣都曾因这个原因来到广东,像韩愈、柳宗元、苏轼等等,其中曾来到广州的最出名者是苏轼。他一开始是被贬到惠州,后来又贬到雷州,后来又贬到海南岛,以后遇赦北归,在这...

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谁?

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谁?

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苏轼。 苏轼作为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文豪,他的文章,“随物赋形”,姿态横生,自然奔放。 他的诗,清新豪健,语意超妙,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雄阔超旷...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是什么?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出处:《赤壁赋》【作者】苏轼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话释义: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苏东坡,北宋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苏轼和很多的诗人、散文家一样,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曾经在多地担任过官职,苏轼刚刚步入仕途的时候,朝廷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新旧两派的长期对峙,...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北宋宰相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后, 苏轼对变法中的一些条款很不赞成,并作了指责。苏轼是一位伟大诗人, 写过好多诗词,其中有一道《咏桧》 诗,诗中有这样两句:根到九泉无曲 处,岁寒惟有蜇龙知。歌颂桧树的根 能扎到九泉之下也不弯曲,地下的蜇龙是桧树的邻友和知音。   可是,却被 指控为直刺皇上,图谋不轨。...

什么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元丰二年 ( 1079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 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 《击壤歌》是中匡歌曲之祖。它 表达了赞颂劳动、藐视“帝力”的态 度。“击壤”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投掷游 戏。典出《帝王世记》:传说尧时有壤 父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有观看者赞美 尧帝:“大哉!尧之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