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繁华,还是危机?

2021-12-30社会428

巜清明上河图》是对中国绘画题材的重大突破,作家用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特别是下层人物的市井生活,表现了宋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点,画面中几百个人物的各种不同形像,成为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张择端是国家翰林画院的专职画家,他的职责就是为政府提供社会现象状,所以我认为画面表现的是“繁华”。‬

‬中国风俗人物画标杆《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背景

《清明上河图》作于1119~1125年,这段时间里,北宋朝廷的一桩心事有了实现的转机,这就是宋朝的边患问题。

燕云十六州历来就是中原的重要领土,北方五代后晋的石敬塘不惜割让给辽国以获取支持,本人也成为辽国卵翼下的“儿皇帝”,公元955年的后周世宗柴荣誓师北伐,虽然未竞全功,却也收复了瀛、莫、易三州(都在今河北境内)。

北宋建立之初,从979~986年,太宗皇帝两次北伐均告失败,从此,宋朝失去中原屏障,辽人可以牧马南下直到黄河。

政和三年(1113)女真部落的完颜阿骨打崛起,建立了金国,阿骨打的狼牙棒此时直捣辽的东京辽阳,广阔无垠的辽河流域以东及西南,尽入金的版图。

辽金互殴,大宋欣喜。恰好童贯赴辽公事后的回程中,带回一个社会人员马植,这个“三无”人员凭借“三寸之舌”竟然说动了好大喜功,虚荣心极强的徽宗信任,在仅有童贯、王黼、蔡攸等奸臣的支持下,不顾朝中大部分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徽宗的行为是投机取巧,与虎谋皮。

最后的结果是,宋朝用“异地托收支付”的办法,把每年给辽的岁币如数付金,另外还要再加一百万贯。而宋朝只接收到已成空城的燕京地区。

即使如此欺人,徽宗也是兴奋异常,他认为自己建立了不朽功勋,不但大赦天下,并且在延寿寺(昌平境内)立下“复燕云碑”。整个宋朝朝野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清明上河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

‬行万里路之胸有成竹

古代人总结绘画的“六法”,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在理解上陷入一片迷茫,啥子“气韵”、“骨法”、“物象”、“赋彩”、“位置”、“模写”,实在太抽象,悟性太差。

但是,绘画界的大师董其昌和点评家郭若虚倒也说得浅显易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张择端肯定在汴河两岸徘徊了一次又一次,局部素描不知作了多少次,终于完成了传世作品巜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12世纪杰出的风俗人物画,足以光照千秋。

这幅作品,无论是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完全可以称之为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成为我国以后风俗人物画的标杆,没问题。

这幅作品宽24.8X528.7厘米。画中人物超过五百五十人,船只二十多艘,车、轿二十多乘,店铺房屋无数,可以说是北宋年间汴京社会风俗的全面反映,空前绝后的宏伟史诗。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城楼前面)

这个局部是视线已经出了汴河,在进城楼的地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颇有北宋时期风俗的豪华轿车,有钱人的车顶上铺着棕垫,穷人的只有草席顶,有骑马的、有步行的、有推车的、有抬轿的、有卖药的、有卖大饼的、竹棚中算命求卦的、有卖杏花的、还有两个吏员在官府门前昏昏沉沉打瞌睡。

‬《清明上河图》的画外音

关于“清明”的两层意思,当然,我们从整个画面的时间来看,一般认为是清明节,因为郊区的早晨,远处烟树迷茫,小桥流水刚解冻,路边杨树绽新叶。一顶小轿插滿柳枝,颤颤悠悠向城中而来,我的理解就是,这户人家的女眷已经回娘家扫墓祭祖回城,理解为这是清明节期间没有问题。

持相反意见的认为,画面表现的时间是秋天的景象,对于这个意见无法作出有力反驳,在这个瞬间,时空竟然模糊了,有点。

既然“清明”与季节无关,那么,另一个常用的词汇冲口而出:“政治清明”。《诗经》:“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后汉书》:“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这些“清明”,就是专指政治了。

金人也懂得起在画面留下跋文:“当今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意思就是,这幅画是送给宋徽宗的,要通过画面的内容,反映汴京的繁华景象,歌颂政治的清明。

结语

我认为巜清明上河图》通过对汴河两岸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汴京繁华的景象淋漓精致的描绘于画面,其格调是积极向上的,古代的绘画,犹如今天的摄影,反映的是瞬间的定格,我们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只有从眼前的描绘中得出,而由此延伸的部分,则是历史学家的探索任务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