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诸葛亮放现代,能从事什么工作?

2021-12-24综合592

提起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人们一定会想起诸葛亮,在历史上他辅佐刘备为一统天下南征北战,在《三国演义》的润色下,诸葛亮显得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甚至在一些传说里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

在现在看来,诸葛亮在战场上所运用的一些技法确实精妙绝伦,令人啧啧称赞,但为何他辅佐刘备一生却没能最终助刘备完成统一大业呢?

在历史上,有不少史学家都对这些问题进行过分析,而毛主席也曾对诸葛亮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蜀国不能一统天下是注定的,诸葛亮在一开始就葬送了蜀国的前路。

人生经历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一段传奇,即使褪去《三国演义》为其披上的华丽外衣,他的经历依然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官吏家庭,但他却没能享受到家族所带来的优待,三岁那年,母亲病逝,五年后,父亲又撒手人寰,年仅八岁的诸葛亮只得带着弟弟一起随着叔父四处奔走生活。

这时,天下已经动乱,不过好在有叔父的庇护,兄弟二人的日子还算安稳,谁知好景不长,诸葛亮16岁时,叔父也病逝了,好在那时诸葛亮已经成长起来,不过那时他身边的人都不愿用正眼瞧他,只有好友徐庶等人相信他才华横溢。

虽然受尽冷眼,但诸葛亮还是等到了他的“伯乐”,刘备三顾茅庐,与其对谈于隆中,希望诸葛亮辅佐自己统一天下。

在那小小的隆中,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自己的三分天下之计,他逐一分析了曹操、孙权的形式,并向刘备提出,只有夺下荆州与益州才可以斗胜天下。

听过诸葛亮一统天下的计划后,刘备听后大喜,力邀诸葛亮下山辅佐自己成就千秋大业,而这一段隆中的对话也成为了蜀国随后几十年的基本治国之策。

诸葛亮在三国之争中最有名的一战莫过于赤壁之战,在诸葛亮的牵线搭桥下,刘备与孙权最终联手,一同抗击势头正劲的曹操。

能够使这两个国家联手,可以说诸葛亮在这其中功不可没,他先向孙权塑造刘备坚毅的形象,告诉孙权刘备绝对不会向曹操低头,以此打动孙权,而后又通过分析打消孙权对刘备军事实力的疑虑,最终促成了这次合作,为蜀国迎来了胜利。

诸葛亮除了帮助刘备规划战争策略,在治国理政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可以说蜀国在他的帮忙下逐渐强盛起来,可没等到统一的那一天,刘备就先走了。

刘备临终前特地将诸葛亮叫到床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中用,于是委托诸葛亮继续辅佐自己的儿子成就千秋大业,诸葛亮也不负刘备的托孤,继续为新君主鞍前马后,出谋划策。

228年,诸葛亮不顾自己已年老体衰,带领部队一路北征,试图统一中原,可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精力旺盛的青年,最终因为积劳成疾,他病死在了行军的路上。

历史成就

早年间,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下山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而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帮助刘备在三国之争中夺得一片地位,在国家治理与规划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作为蜀国的宰相,诸葛亮在政治方面采取利于民众发展的制度,在动乱的三国时期,他对于百姓的政策都较为宽松,安抚民心,而在人员的任用方面他更是小心谨慎,用礼制约束官员。

对于手下的官员,他一向坦诚相待、开诚布公,从来不拉帮结派、唯亲是从,手下的官员若是为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即使是自己的死对头,诸葛亮也会加以赏赐,而如果有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亲信,诸葛亮也会按照律法对其进行处罚。

他治理国家讲究法律严明,再小的过错也要受到处罚,而再小的成就也会受到褒奖,这使蜀国的官员一直都十分尊重律法,将其作为行事的准绳。

诸葛亮在处理事务时也拒绝各类繁琐的交际,他总是能找到问题的根源,直接斩草除根,而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名诸葛亮一直嗤之以鼻。

在蜀国,诸葛亮是一个人人敬仰但不惧怕的人,虽然诸葛亮所推行的法律算不得十分宽松,对于罪行的判罚也十分严格,但正是因为他这样赏罚分明、就事论事的行事风格造就了蜀国内部官员清廉、纪律严明的风气。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也展现出了过人的治理能力。三国时期,中国的主要经济还是依靠农业,诸葛在蜀国治理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生产措施,不但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基本上解决了北伐军的资金来源问题。

此外,适宜的经济政策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人民种植热情提高,年年丰收后交上来的赋税自然也多,堆得满满的粮仓自然就是蜀国军队出兵打仗的底气。

除了实施积极的政策促进农民生产,诸葛亮还推行建设利民的农田灌溉工程,其中由他推行建设的“山河堰”至今依然在使用,根据后人考察,当时这项水利工程共灌溉农田四万六千余亩,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主席的评价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评价其实以正面居多,但毛主席对他却没有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作为同样对军法有着独到见解的军事学家,主席认为从隆中对开始,诸葛亮的思想就注定无法帮助蜀国完成统一大业。

毛主席对兵法十分有研究,在抗日战场的指挥上就可以窥探到他对于古代兵法的借鉴与运用,对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孙膑,毛主席一直都抱有赞扬的态度,认为即使他只能躺在辎车上出谋划策,却绝对称得上是千古高手。

但是对于同为军事奇才的诸葛亮,毛主席却并不认同,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刘备统一天下应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打下荆州与益州,第二步则是兵分两路,直取中原。

对此,主席认为以荆州和益州作为出发点攻打中原已经是路途遥远,而这样长途的行军却还要将兵力一分为二,实在是不妥当。

同时,主席还注意到,虽然诸葛亮最初提出的设想是二分兵力进攻中原,可真的等到实施时,却是刘备、关羽与诸葛亮分别带领三路士兵向北行进,这样必然会导致失败的结果。

在战场上,中国的兵法强调将兵力集中起来,以集体攻打散兵,这也是毛主席在战场上最喜欢使用的兵法之一,而诸葛亮的计谋很明显是逆兵法而行之,这使原本就处于弱势的蜀国军队更加分散,自然难以战胜强敌,最终走向消亡。

此外,对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主席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街亭之战时,诸葛亮调兵指挥有误。

那时诸葛亮就应该大军挺进,而不是分散兵力,又将败兵的原因为责于人当马谡被围困时,诸葛亮应该进攻街亭,接应马谡,这样便可以战胜张合。

小结: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其实并不适合在幕后做指挥,而更适合亲自临阵在指挥战斗,主席对诸葛亮的批评并不意味着他认为诸葛亮一无是处,相反,他虽然对于诸葛亮的一些用兵之道并不认同,但还是承认诸葛亮有一些智慧。

在公元234年时,诸葛亮曾带兵远道而来多次挑战司马懿,而司马懿则运用自己的谋略不战而胜,主席便评价司马懿有着与孔明一样的智慧,在历史上,毛主席一直认为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将他与孔明相比也印证了主席对孔明智慧的认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