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魏晋风度?

2022-01-03综合460

魏晋风度一直是让很多文人为之倾慕的一种风采。

但需要知道的是,其中有真风度,也有假风度。

一些真的名士所作所为自然是让人感觉敬佩,但其实更多的人并没有名士之心,只不过是为了博取时名而故作姿态罢了。

魏晋风度: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装风流说起这个魏晋风度,就不能不说一下魏晋时期的士人,他们之中诞生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叫做“名士”,在之前的汉代和之后的所有朝代里,这一类人或许也有,但绝对没有形成如此的规模和群体。

这些“名士”不同于传统的士人,他们虽然多数也是接受着儒家的教育,但因为年代不深,汉朝确立儒家正统地位距此也不过三百多年,还有很多庄老、阴阳等学说在流传,就给他们有了广泛接触、学习的机会。

所以,那些即使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点“叛逆”精神,他们并不像后世那样对儒家有一种狂热的心态,所以本身也没有做“圣人”的觉悟。

“圣”这一概念在古代了不得,那些以苍生为己任的人才会被冠以“圣”的名头,比如上古的尧舜肯定是“圣人”,儒家有“五圣”,李白诗歌那么著名,但“诗圣”的头衔还是被心忧黎民的杜甫摘了去。

所以,魏晋这一时期的文人对于儒家思想有着一种冷静地看待,不想做圣人,于是就成为了稍显“离经叛道”的名士群体。

真的名士,是那种不问是非、只问本心的文人。

这些名士,尤其是真名士,其实很少有是非观念,倒不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本心选择,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

我们来说说嵇康。

嵇康这个人是个真名士,做事情多是凭本心。

比如对于当时的高官钟会,嵇康就是一种蔑视的态度,他的死亡和此有关。

话说钟会因为非常仰慕嵇康,得志之后就去拜访他,希望与之建交。但嵇康正在树下打铁,对于来访的钟会就当空气一般。钟会受不了这种侮辱,转身想要离去。

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于是回去就诬陷、谗害嵇康,以致其最终被杀。

从这一点似乎只能看出嵇康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并不能看出其“名士风流”。那么,嵇康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吗?

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想要归附司马家族,嵇康写信与之绝交,这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但是,嵇康虽然自己不出仕,但却让他的儿子嵇邵出仕,并且认定山涛一定会照顾自己的后人。

这就说明嵇康其实也知道出仕的好处,并不是一个“死忠”的迂腐之人,否则就不会让嵇邵出仕了。

但是,他的本性不喜官场,所以才将事情做得那么决绝,完全不计后果。

这就是“名士”和“圣人”、“隐士”之间的区别,他们既没有泽被苍生的大愿,也没有归隐山林的决绝,他们只想顺从着自己的意愿而活。

那么,假名士是什么样子呢?

假名士同样有其“风流”的一面,但其真正的秉性在某些时刻就能暴露出来。

比如那个《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这就是一个假名士。

王朗在当时也有名士的称号,但有一次他和华歆一同逃难,途中遇到了一位求救者,想要搭乘他们的船一同避难。

华歆不同意救助这个人,但王朗认为地方还很宽裕,就希望救助他。华歆见此,也就没有坚持。

后来因为速度减慢,贼兵即将追至,王朗就想要抛下那个中途救助者。

华歆说,当时之所以不想救助,就是因为这种情况。但既然已经决定救助他,又怎么能因为遇到危险就抛弃他呢?

从这一件事情就能看出,王朗虽然有着名士的称号,但遇到了紧急情况,其自私、虚伪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再比如,位列“魏晋八君子”之一的王浑,在灭吴之战的时候也暴露出来自己的本性。

话说公元279年,王浑等人奉命灭吴,吴主孙皓向王浑、王濬、司马伷三人分别递交了降书。

王浑接到之后,担心是吴国诡计,不敢直接渡江;

王濬接到之后,立刻渡江,在建康接受东吴的投降。

王浑第二天渡江之后,眼热王濬的功勋,于是上书司马炎,参奏王濬不受节制,擅自行动,应该按照军法处置,以牢笼押解回京。

这件事情被称为“浑濬争功”,是魏晋名士的一件笑谈。

这些假名士非常多,因为当时的风气尤为喜欢名士风流的样貌,所以很多人开始伪装成“名士”的样子,来博取时名,一旦遇到真正的危机或者诱惑,就会暴露无遗。

礼教盛行之下,为何会出现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那一段时期对于正常人的生活来说并不美好。

“三国”时期的英雄辈出,奇谋百变,在后世看来或许很精彩,但要知道,从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再到三分归晋,短短半个多世纪时间里,战乱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对于袁绍、袁术、刘表等等诸侯来说,尚且朝不保夕,那么对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又当如何呢?

这些“名士”很多都不想出仕,那么其生活状态和普通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也要饱经战乱之苦。

而对于那些有志于建功立业的名士来说,因为出身、资历、阵营等等关系,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前途,尤其是一些寒门子弟出身的名士,或者没落贵族出身的名士,他们在“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压迫下,是很难有翻身之日的。

所以,现实社会的兵凶战危与黑暗环境,让这一时期的一些比较敏感的文人率先对社会产生了失望的情绪,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嵇康等人,“竹林七贤”中大多都是这一类人。

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真正的名士都转而去耕耘内心的精神世界,他们对精神自由有着狂热的追求,甚至不惜发表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

比如“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与主流社会近乎完全相反的思想,自然要遭到主流社会的抵制。

更何况,嵇康等人认为,世间的规矩只能去约束普通人,像他们这种追求自由的士人是超脱于规则之外的。

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脱法度而不用受到制裁,这也是社会动荡的隐忧,自然不能被上层社会所容忍。

这些名士的做法使得他们在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也享有着一定的现实自由,所以被很多人所推崇并模仿,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潮流,这就是由真假名士共同形成的“魏晋风度”。

那些甘于出仕的名士对于统治者来说属于旗帜,可以招揽人才,但那些不愿意出仕还追求自由的名士自然就会遭到统治阶级的憎恨,他们的结局都并不太好。

所以说,“魏晋风度”的形成,其实是在那个现实社会极度动荡、封建礼教尚且没有完全渗透的时代里,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思潮,在之后的朝代中,再无此等条件。

正因如此,魏晋风度和其他任何朝代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精神自由”的诱惑,使得那个朝代的名士成为了后世所有文人所艳羡的对象。

但也应该知道,这些名士中,那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文人,虽然在民间和后世声望很高,但对于家国天下的作用其实是很小的,那些精神标杆式的鼓舞也只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他们的主观意愿。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相关文章

为什么有人说魏晋人士多风流呢?

早年读过鲁迅的杂文《魏晋风度与酒药之关系》,文中主要强调了名士以风流对抗晋朝的黑暗统治。但如果把名士现象放在东汉至隋唐这一段大的历史背景上看,我所发现的,却是它自身的黑暗。 表面上看,他们谈玄论道,诗书传家,文人雅士,雅的不得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逐渐演变,最后变成了以雅为包装的大的腐败集团,...

什么是魏晋之风?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大分裂而动荡的时代。“魏晋”则指曹魏时期,短暂的西晋统一中原时期,以及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并存的时期。 严格说起来,这个三个时期都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曹魏政权与蜀汉和东吴并立。西晋将曹魏、蜀汉与东吴整合在一起,又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政权(乌孙、鲜卑、肃慎)以及唐古拉山脉为中心的西羌并...

三国时期真实的荀彧是一个怎样的人?

荀彧,颍川颍阴人士,其祖父荀淑为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的名士。而他的父亲与叔父也都在汉朝为官,他的叔父荀爽更是官至司空。 在东汉末年这个讲求出身的时代,荀彧毫无疑问是名家之后,这也让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出色的学识。在灵帝时期便举孝廉为官。 《三国志》记载:“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祖父淑,...

被称为,嵇氏四弄

被称为,嵇氏四弄

被称为,嵇氏四弄的琴曲是《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三国魏朝嵇康所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称“嵇氏四弄”,与东汉 “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长清》、《短清》者,取意于雪,言清洁无尘之志,厌世途超空明之趣。《长侧》、《短侧》则诸谱皆不见题解。...

被称为,嵇氏四弄 的琴曲是什么

被称为,嵇氏四弄 的琴曲是什么

被称为,嵇氏四弄的琴曲是《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三国魏朝嵇康所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称“嵇氏四弄”,与东汉 “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长清》、《短清》者,取意于雪,言清洁无尘之志,厌世途超空明之趣。《长侧》、《短侧》则诸谱皆不见题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