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哪位皇帝最想让你探讨?哪位皇帝不知去向,你能知道多少?有何依据?
大明朝建文帝是我最想探讨的问题。他的生死之迷,耐人寻味。
朱棣攻陷南京后,大肆屠杀与建文有关朝臣;销毁与建文有关的文献。朱棣命人重新修纂《太祖实录》,掩盖其事实的真相,宣称建文与皇宫一起烧死,来证明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建文帝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自在靖难之变的失败,历史硬把推向弱者群体的一方,也许是出于对建文帝的同情,同时对他执政四年,南京城的全体百姓为他哀悼,更为关注。
虽然朱棣有意抹除有关建文帝有关的资料,仍会留下一些痕迹。史学长空根椐民间传说与史料记载相关的资料来分析建文帝的生死下落。
一、民间流传事迹1599年,万历皇帝下诏恢复建文年号。自明成祖登位以来,有关建文帝的言辞,视为禁忌。万历皇帝打破了此禁忌。
明代佚名《大逊记》记载了正统五年(1440年),广西思恩知州岑瑛出巡,有一位僧侣挡住了他的去路,称是自己是建文皇帝。对岑瑛说道:“自蜀历滇南,今游方至此。老矣,欲送骸骨归故乡。”
岑瑛即把此事向上汇报。后来把老僧人送往北京城。太监吴亮曾经是侍候过建文帝的,英宗便叫他去试探老僧的真假。老僧见到吴亮后,说道:“你不是吴亮吗?”吴亮回:“我不是。”老僧又说:“我过去在便殿吃饭,吃子鹅时,把一片肉丢在地上,可你手里拿着壶,你就趴在地上舔了吃。你怎么说你不是吴亮呢?”吴亮立即伏在地上哭起来。他回到家里便自缢了。
英宗安排老僧住在皇宫的西院,后不久寿终,葬在北京的西山。
二、根据《从亡随笔》和《致身录》来分析建文帝的下落根椐史料记载,建文帝的下落有两种观点,就是“焚亡”和“逃亡”。焚亡就是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建文帝朱允炆与皇宫一起焚烧而死。
逃亡的说法最多,建文帝逃亡西南地区,经历了40多年的流亡生活。明朝的官方史书中,有关这样一个人的记载,其中透露出建文帝的下落踪迹。朱棣执政时,派胡濙前往云南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他寻找了20来年,最终寻到西南地区时,停留了下来,经过四方打听与探访。
直到永乐21年(1423年),他从西南地区回到京城,向朱棣汇报了此事。直到此时,朱棣才终止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他们之间的谈话,但从此事可以透露出这件的始末。
《明史》记载了明神宗向张居正询问建文帝的事情,相传正统年间,于云南邮墙壁上,有僧人题诗:“流落江湖数十秋”。有官员询问他的出处,他自称建文帝,之后入宫,养入西院,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建文帝逃亡时,程济与史仲彬跟随建文帝一起逃亡,并记录了建文帝逃亡的一些事情。他们的记录只被认为是野史,不能作为史料考证。
史仲彬的《致身录》记载:大内火起,帝从鬼门遁去,徒者二十二人。时六月十三日未时也。帝知金川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跪进曰:“昔高皇升遐时,有箧遗。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帝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升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内。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即为上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亦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备牒,在殿凡五十六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究诘。有等妻儿在任,心必挂牵,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牛景先以铁捧启之,若不用力而即瓦解者,而一舟舣岸以待,十人乘舟,舟人顿首。史仲彬《致身录》的出世后,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从他的记录来说,建文帝逃亡云南,在永乐元年出家云南少嘉寺。
明史中记载的建文帝焚亡,朱棣宣诏天下,建文帝已死,那么他继承皇位,才具有合法性,不然会遭到百姓唾弃。朱棣重修《太祖实录》,想抹除建文帝四年的史料,把洪武统治的时间加长四年,掩盖事情的真相。
从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这段时间,有关于建文帝的话题,一直是官方的禁忌话题。史书很少提此事。可是官修史书时,或多或少会透露建文帝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