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福祸无门,唯人所召”。这话怎么理解?

2022-01-08社会618

“褔祸无门,唯人所召”这句话的意思也好理解:祸和福都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招来的。

也就是说福和祸不是凭空产生,都是人自找的。

这句话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氏以公鉏为马正,愠而不出。闵子马见之,曰:“子无然!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敬共父命,何常之有?若能孝敬,富倍季氏可也。奸回不轨,祸倍下民可也。”

这段话的译文:

季氏让公鉏担任马正,公鉏怨恨,不肯做。

闵子马见到公鉏,说:“您不要这样,祸和福没有门,在于人们所召唤。做儿子的,只怕不孝,而不怕没有地位。恭敬地对待父亲的命令,难道会没有变化吗?如果能够孝顺恭敬,富有可以比季氏增加一倍。邪乱不合法度,祸患可以比老百姓增加一倍。

关于对“褔祸无门,唯人所召”理解,可能每个人都不太一样,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世界上的福与祸是没有谁能够主宰的,都是人自己招来的。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真理,福与祸的到来,不是别人送的给的,是你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说,幸福是人创造来的,为什么?世界没有什么幸福在远处等你,一切幸福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你看,福就是靠奋斗得来的。

祸呢?祸也不是随便跟着某个人的,只所以引祸上身,归根结底还是人自己招来的,只能自作自受。

上天将福和祸都摆在那里,就看你要什么了,要福,自己要努力争取。祸,已告诉你了,你还往上撞,这就是自找。

因此,得祸得福,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祸福的选择,就是看你如何自招了。

二、有时福、祸,善、恶只在一念间

福祸唯人自召,善恶也是一样的。善是好事,善事,福事,恶就是坏事,恶事,坏事,祸事。各占一半,就看你抬脚往哪边迈了,脚怎么迈,受人控制,也许一个念头,就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也可以决定你是做善人还是恶人。

所以这句话对我们很有警示作用,善恶就在一念之间,你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道德的天秤就会在善恶之间摆动。所以,干什么事,都要时刻提醒自已,善恶可不能不分。如果善恶的念头相反,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天壤之别。

三、祸能生福,福能生祸:

从辨正法来看,福祸不是固定不变,它食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等变化而变化,以前是福,现在可能是祸,在这里是福,在那里有可能是祸,因此福祸也是动态的。

福祸其实并没有很明确界限,福过了就是祸,祸也可能变成福。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古代曾有一位高僧名叫灵源禅师,他说“祸能生福,福能生祸”就是这个道理,福祸在特定时间地点是相互转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祸生福,福生祸,我们要认真体会,感悟,努力做到保持谨慎,平和之心,时刻都要心存正念,心存敬畏。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什么是“轮回”的起源?

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如同微小的尘埃、何况宇宙之外还有无数个宇宙!以及各种无色无边的维度空间!整个有色无边空间与无数无色无边空间、都是一个整体、时时相互感应及贯通着! 人类与一切万物都来自大自然、也离不开大自然的滋润与沐浴、每个人的一念、一言、一行、时刻连接着所有空间、也在不停地产生着善恶因果、万事...

欲望这东西是好是坏?

欲望孰好孰坏,看人的欲望是什么。如果从善好施,乐于助人,修身养性,好欲如莲,欲誉美传。如果恶欲邪念,作恶多端,必被人责天谴。所以欲望有善恶之分,也泾渭分明。人都有欲望,无欲则寡,无欲责僵,能不能生善欲,做好事,看欲望的目的是什么,所产生的后果也就大相径庭。人活着世上多数人是善欲满满,执欲从良。因此多...

遇到面相凶的人,心里就有点慌乱怎么办?

深呼吸,笑一笑,平复一下情绪,目不转晴盯他一会儿。但不要凶巴巴的盯人,与人对眼。 一般人并不会相面,以为人长得面相凶恶人就凶恶,其实不是。有些恶人面相并不凶恶,甚至好象很慈祥,有些大善人却面相凶猛,五大三粗,心底却很是慈悲。 面相判断人的善恶,普通人从气质判断就行了,有些坏人一身邪气,好人一般都堂堂...

《釜山行》这类电影展现了人类的阴暗丑恶,那有什么用呢?

影片无情地将人性的丑恶展现出来,但是也宣扬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韩国的灾难片对人性的描写非常真实,就如题主说说的《釜山行》。 看完电影后并没有对丧尸的残暴所吓到,而令人心有余悸的是灾难下丑恶的人心。 那为什么灾难片都要记录人性的阴暗丑恶呢? 其实就是想通过人性来侧面映衬正义。 无论是《流感》、《隧道》...

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法家说人之初性本恶?

错!这两种说法都没有说到点子上!不论初是什么定义,本是什么定义?善恶之争至今未有结论,因为都进入了一个误区:人之初那来的善和恶!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而非孔子!“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为代表的法家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这样去探讨: 婴儿刚脱离母体时为什么会啼哭而不是笑呢?因为婴儿的生存环境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