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算不算负面人物?如何正确评价李陵?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汉武帝时期曾独自率领五千步卒大战匈奴数万骑兵,最终粮尽弹绝,无奈之下投降了匈奴。投降匈奴后,匈奴单于对李陵非常优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李陵却对参与匈奴的事务非常不积极,只有在非常重大的事项时才参加会议,但基本上从不发言。武帝后来听信传言,误认为李夫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准备对付汉朝,于是将李陵一家老小全部处死。李陵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杀死了真正帮助匈奴训练军队的汉朝降将李绪。汉武帝死后,霍光辅政,派人去匈奴秘密与李陵协商,准备让其归汉,但李陵穿着胡人衣服,梳着胡人发型,对劝他回归的任立政说:”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自己背叛汉朝就已经被人瞧不起了,再背叛匈奴不是更加让人瞧不起么?因此,李陵拒绝了归汉。汉宣帝元平元年,李陵病死在匈奴。
李陵投降匈奴的行为,当时就让陇西李氏蒙羞,司马迁就说“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报任安书》),“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李将军列传》)后世很多人也认为李陵的行为有点不要脸,比如:
”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三国志》《吴书》卷六五 吴书第二○)
“是以李陵降而陇西惭,干木隐而西河美。”(《旧唐书·薛登传》
“贺兰拥兵,坐视睢阳之失;李陵失节,重为陇士之羞。”(《宋史·范天顺列传》列传第二百九 忠义五)
“李陵卫律罪通天,遗臭至今使人吐。”(文天祥《言志》)
李陵罪在偷生日,苏武功成未死时。(文天祥《题苏武忠节图》)
许远死何晚,李陵生自羞。(文天祥《十二月二十日作》)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屈大均《云州秋望》)
“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的选择,其投降是为了暂留有用之身,寻找机会报效国家,正如李陵自己所说的那样:“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李陵《答苏武书》不过,后来汉武帝族诛其家人的行为,让其无法归汉。因此,这些人对李陵是持同情态度的。比如:
“臣松之以为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权传 裴注)
“史臣曰:尝读《李陵传》,战败不能死,屈节降虏庭,君不得为忠臣,母不得为孝子,每长叹久之。”《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四》)
宛马随秦草,胡人问汉花。还伤李都尉,独自没黄沙。(郑鏦《入塞曲》
因嗟李陵苦,只得没蕃名。(贯休《古塞上曲)
寻班超传空垂泪,读李陵书更断肠。(贯休《灞陵战叟》
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刘湾《李陵别苏武》)
有意思的是,战乱时代,尤其是中原政权受到少数民族政权欺压之时,人们大多对李陵持痛恨的态度,而升平时代,人们则大多对李陵持同情态度。比如王夫之对李陵就非常不齿,因为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时期,当时大明大厦将倾,国家深陷内忧外患之中,此时正是武将用命之际,然而自崇祯时熊廷弼、袁崇焕被杀、孙承宗被弃后,二十年间大明武将或贪生怕死、朝秦暮楚,或愚蠢无能、人格卑下,他们不但不救大明于倾覆之际,反而投降满洲,助纣为虐。毫不夸张地说,大明及南明完全是灭于大明降将之手,先是洪承畴松山战败被俘降清,后有吴三桂开关延敌;顺治移师江南,吴三桂、洪承畴、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无不竭尽全力灭亡故国;清兵在扬州、江阴、嘉定、昆山、松江等地所进行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屠杀之主使者张天禄、李成栋等皆是大明降将;南明的弘光、永历、潞王、唐王、鲁监国等,全部灭于大明降将之手,永历帝逃入缅甸后,吴三桂仍然不肯将其放过,尽管永历帝被俘后哀求吴三桂道:“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兵,穷追逆旅之身,……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但吴三桂不为所动,为向大清邀功,毫不犹豫地将永历帝杀害。因此,与其说王夫之痛恨李陵,不如说王夫之是在痛恨吴三桂、洪承畴、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孙可望,以及如蝗虫一般前赴后继投降大清、灭亡大明的大小汉奸。这同样也是为什么宋末元初的文天祥痛骂李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