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杀害的吗?
俺非常不赞同赵匡胤被其弟赵光义所弑的说法。
赵光义弑兄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湘山野录》。
《湘山野录》写成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主要内容是记载自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朝章国典、宫闱秘事、将相轶闻,下及风俗风情,主要内容仍是朝廷高官显贵的趣闻轶事。可能是当朝人记载本朝的历史,《湘山野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对皇帝歌功颂德、涂脂抹粉。但这位僧人也有口没遮拦的时候,有时把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黑暗内幕也一不小心给说了出去,这里最明显的例子是关于太祖太宗之交“斧声烛影”一案的记载。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湘山野录》
《湘山野录》虽说是一部野史,但成书于北宋,“斧声烛影”的影响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演越烈。特别是大宋王朝终结后,到了明清乃至当今,人们毫无顾忌,各种野史和小说戏剧等诸多文艺作品将赵光义弑兄“坐实”,尽管历朝历代许多史学专家引经据典为赵光义弑兄罪行进行“辩护”,但根本难替赵光义“翻案”,连北宋著名的史学专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的记载都受到人们的质疑。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即位,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案。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司马光《涑水纪闻》
某虽不才,但知道什么事说多了,假话也会成为真话。《红楼梦》中有一句经典:“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赵光义所谓的弑兄事件就是如此!
诚然,赵光义有弑兄的动机。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天下至尊,人人想当。别说什么兄弟,哪怕是父子,为了唯我独尊,俱能痛下杀手。纵观宫廷风云,血淋淋的实事早已让人不足为怪。
但是,弑君在任何朝代,乃是十恶不赦的重罪。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和精心的准备,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心,没有“逼上梁山”的处境,无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时为大宋帝国晋王的赵光义,位在宰相之上,典型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早已形成自己强大的政治地位和势力,根本用不着弑兄谋逆。晚年的赵匡胤想迁都洛阳,赵光义不吭气,弄得帝国皇帝赵匡胤都难遂愿。弑兄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俺想,赵光义不傻。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弑兄,这事还要赵光义孤身一人亲自来做?何况还是独自一人跑到皇宫,深入龙穴,亲手弑兄?难道弑兄后,赵光义还能全身而退,慢慢悠悠地回到晋王府,等着大太监王继恩前来报信,再返回皇宫准备继位为君?
赵匡胤之死,有可能死于醉酒,有可能死于心梗,有可能死于脑溢血……总之是突发疾病而死。
否则,赵光义继位时怎么连个继位诏书也没有?赵光义完全可以伪造一个继位诏书或遗诏也行。可是,赵光义在第一时间听到王继恩来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来到宋宫后,赵匡胤的遗孀孝章皇后宋氏虽十分惊愕,但很快认怂,拜伏于地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凭借着自身实力,最终依照“兄终弟及”的法理你,登上大宋帝国皇帝的宝座。
鉴于赵匡胤打下的万里江山,没有父死子继。鉴于赵匡胤死后,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一个后来被赵光义逼迫自杀,一个英年早逝。后世及后来人,对赵匡胤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尽管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的赵光义,仍然被民间及野史黑的一塌糊涂。后人只知道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的不实恶行,却很少知道“开卷有益”及“雪中送炭”成语都出自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