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会咬舌自尽?咬舌真的会死吗?
相信大家在电视剧或者武侠小说中,经常会看到一个桥段:咬舌自尽!但是经大鹏实地考察验证,这尼玛一点也不科学啊!换句正经点的话说,想要咬舌自尽实在是太难了。
在讨论咬舌自尽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突然死亡。一般来说,原因不外乎下面几个:心脏骤停、肺部窒息、快速失血、极其严重的外伤或者身中剧毒。咬舌自尽跟哪一个比较接近呢?有人曾经其致死原因归结为三大类,即“咬舌疼死说”、“失血过多说”和“肺部窒息说”。
“咬舌疼死说”的主要理由是:舌拥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咬舌必然会带来剧烈的疼痛,使得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做出相应反应,从而产生“神经源性休克”,最终导致“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混乱”。然而,这一理由是无法成立的。首先,虽然“神经原性休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由神经系统刺激而引发的休克”,但绝非“疼死”。神经原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的突然刺激,使得交感神经突然失去支配能力或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从而导致周围血管舒张,人体血容量增加,进而使得人体有效血流量下降,机体相对缺血所致的休克。神经源性休克通常发生于脑、脊髓损伤,或心血管感受器遭受剧烈刺激(如剧烈压迫颈动脉窦、心前区)等情况,而外伤造成的疼痛常使得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从而进入应激状态,难以产生交感神经的抑制。其次,一些疼痛造成的“疼晕”,实际是交感神经过于兴奋造成的脑供血不足所致。这种晕厥通常可在数十秒内恢复,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在法医鉴定中出现的一些被称为“神经原性休克死”,或“抑制死”的案例中,死者通常都具有心脑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对于正常人“咬舌”来说,若是自尽,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精神集中度,此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而对于意外造成的舌部断裂,剧烈疼痛同样常造成交感神经的兴奋,因此,这些情况均难以造成“神经源性休克”,更不用说导致死亡了。
“失血说”的理由十分直白,即舌内含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几条较粗的动静脉,因此咬断舌头后会因失血而死。但从常识上就会看出这一理由并不成立。分布于舌头的舌背动脉常常有两支,位于舌根部。如果咬舌时没有咬到舌背动脉,一般并不至于立即造成大量失血,也就难以危及生命。除非你将舌头充分吐出口腔外,否则你的牙齿根本无法咬到自己的舌根!像影视剧表演的那样咬舌自尽的话,最多只能咬掉舌尖,根本死不了。如果面对敌人忽然伸出长长的舌头,那无疑等于是向对方申明“我要咬舌背动脉”了,敌人未必会让英雄得逞。话又说回来,即使是舌背动脉受损出血,也不是全然没救。人体血液总量约为4~5升,而失血量要超过30%,即1.5升以上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依靠舌内的血管要丧失1.5升血液,所需要的时间足够凝固止血了。曾有一名女性患者用剪刀剪去了自己的部分舌头,导致舌背动脉出血。半小时后医生为其进行了止血并断舌再植,结果再植后的舌功能恢复良好,痛触味觉均完全恢复。从这里可以看出,舌头出血并不会导致死亡,除非是血友病患者,否则“咬舌自尽”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窒息说”又分为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断离的舌头被吞入,导致“噎死”,另一种认为断离的舌根会“缩入喉咙”导致窒息,而第三种说法则是流出的血液灌入气管导致窒息。第一种说法的理由是舌头是辅助吞咽的器官,因此舌头咬断后断离的舌头由于吞咽功能的丧失而吞入。然而仔细想想可知,若要咬舌自尽,或由于意外自己咬断舌头,那么舌头的断离端是位于门齿外侧的,那么掉出口腔的概率远高于被“吞入”。并且,即使断舌被吞入,那么很大可能是进入食道而非气管。对于第二种说法,事实上也很难成立。因为舌头被咬断的部位是前部的游离端,而剩下舌后部,其下侧是被发达的颏舌肌向前下方的下颌骨方向牵拉,因此难以做到“缩入喉咙”。对于第三种说法,若要使血液能够充分阻塞呼吸道,所需的出血量尽管远少于“失血死”,但仍是比较可观的,需要长时间出血才能达到。
综上所述,“咬舌自尽”无法造成武侠小说中那样的“一咬毙命”,甚至连致命的可能性都很低。影视剧中表现的咬舌后倒地多为晕厥所致。晕厥时人的意识丧失,断舌后舌根后坠以及出血在晕厥时极有可能阻塞气道引起窒息,若不及时抢救则会造成死亡。换句话说,咬舌若真能自尽,死亡原因也不会是咬舌本身所致,而是晕倒后气道梗阻憋死或呛死的。事实上,文献中记录的舌意外断裂以及咬舌自残案例中,致死的极少,仅有的一例“咬舌自尽”发生于一位精神疾病患者身上。该患者在发病中咬舌,死因是出血和舌肿胀导致的窒息。广东曾有一男青年因情感问题将热恋中的女友舌头咬去一半,并将断舌抛弃。三小时后患者找回断舌并就医,经过一番折腾,医生还是将断舌再植成功,康复后女青年的发音和吃饭均未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