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种类有哪些?
在天文学中,对恒星进行分类比较主流的方法是按照它们的光谱类型。不同的恒星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它们的核聚变反应速率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质量越小的恒星,它们的核聚变反应速率越慢,所以它们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能量也更少,从而表面温度就越低。对于拥有不同表面温度的恒星,它们所表现出的光谱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根据光谱的特点,恒星可被分为七类:
(1)M型。这类恒星是质量最小的恒星,它们的质量只有太阳的7.5%至50%。它们的表面温度低于3500开氏度,颜色呈现为红色,所以它们又称红矮星。红矮星是宇宙中最多的一类恒星,约占恒星总数的75%,它们都具有比目前宇宙年龄更长的寿命。
(2)K型。这类恒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50%至80%,表面温度介于3500至5000开氏度之间,颜色呈现为橙色,所以它们又称为橙矮星。
(3)G型。这类恒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0.8至至1.04倍,表面温度介于5000至6000开氏度之间,颜色呈现为黄色,所以它们又称为黄矮星,太阳就是一颗典型的黄矮星。
(4)F型。这类恒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04至至1.4倍,表面温度介于6000至7500开氏度之间,颜色呈现为白色。
(5)A型。这类恒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4至至2.1倍,表面温度介于7500至1万开氏度之间,颜色呈现为淡蓝白色。
(6)B型。这类恒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2.1至至16倍,表面温度介于1万至3万开氏度之间,颜色呈现为蓝白色,所以它们又称为蓝巨星。
(7)O型。这类恒星的质量大于太阳的16倍,表面温度高于3万开氏度,颜色呈现为蓝色,所以它们又称为蓝超巨星。
上图为赫罗图,它表示了恒星的光谱类型与光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于恒星演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