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积极浪漫主义的最大代表——雨果1830年2月25日,法国文学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这天晩上,巴黎法兰西剧院上演雨果的韵文剧《欧那尼》。观众中有的喝采,有的喝倒采,乱成一片。原来雨果在剧中把反暴君的绿林大盗欧那尼写成英雄,借以抒发自已反对暴君的强烈激情,因此赢得了文艺上浪漫主义派的热烈拥护,而遭到古典主义派的竭力反对。在激烈的斗争中,《欧那尼》的演出获得很大成功,浪漫派从此占领了戏剧舞台,二十八岁的雨果也因此而确定了在浪漫派中的领袖地位。
雨果1802年出生于军官家庭,从小爱好诗歌,十三岁就开始写作。他十六岁那年,有一天中午路过法院门前的广场,看到木柱上栓着一个年轻女人,说是犯了“仆役盗窃罪”,刽子手烧红的烙铁向她裸露的肩背上狠狠地按下去,那女人的惨叫声成了雨果“心灵上永远不能磨灭的呼喊”。从此,他“下决心要永远和法律的恶劣行为作斗争”。
雨果的全部作品,核心是以仁爱为万能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为对贫困不幸的下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控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通过道德化来消除社会疾苦的幻想。
1831年雨果发表了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主人公吉卜赛姑娘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纯真的爱情,但受到侍卫长的玩弄、抛弃和副主教的追逐、诬陷,最后被当作女巫判处死刑。小说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贵族和宗教神职人员的虚伪狠毒,赞扬了平民的高贵品质。
1851年底雨果因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国外,达十九年之久。这期间他完成了优秀的政治讽刺诗《惩罚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等。《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失业劳动者冉阿让因偷一块面包,被监禁达十九年之久。刑满释放后,受一位主教感化,在一个小城开办工厂,关心穷人,好善乐施,但始终遭到岐视凌辱,为法律所不容。小说愤怒地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对穷人的迫害。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立即回国参加抗战。巴黎公社失败后,他竭力保护受迫害的公社革命者。雨果在晚年仍紧张地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诗集《凶年集》和长篇小说《九三年》。《九三年》的主人公是革命军的年轻司令官,他因为反革命头子勃朗纳克曾舍身救过三个小孩而擅自把勃放走,自己却因此触犯革命法律被处死刑。临刑时他高呼共和国万岁,士兵痛哭流涕,要求开恩,执行法官也当场开枪自杀。小说反映了雨果世界观的深刻矛盾,一方面肯定了法国大革命,另一方面又认为革命专政太残忍,不人道。
雨果不仅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最大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85年雨果逝世,法兰西为他举行了国葬,成千上万的巴黎人参加了葬礼。《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实。警探沙威的形象,除了他最后的“人性复活”外,基本上也是现实主义的。但是《悲惨世界》里浪漫主义的特色,仍然十分鲜明。小说对一些人物如冉阿让、沙威和德纳第的描写,虽然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但同时他们又都不寻常的人物。如冉阿让的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德纳第的许多恶行,都体现着这种特点。这些都是浪漫主乂夸张手法的反映。
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也比较明显。作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写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阿利雍号战舰的极高的横杠去救一个水手而自己投入海中,冉阿让抱着珂赛特被警察追捕得走头无路的情况下趴高墙进入修道院,而碰到的人恰恰是受过他恩惠的割风爷爷。冉阿让躺在棺材里被抬出修道院,他从街垒上救出马里于斯,在巴黎水道中碰到的人恰恰是德纳第等等,都是离奇的。但是,雨果绝不是为了单纯用骇人听闻的事件怂恿读者的视听,不是单纯为了制造尖锐矛盾和纠纷,而是为了使小说的社会主题更加突出。
《悲惨世界》在风格上的另一特点,是它的政论性。雨果力图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因此不断亲自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力图在感情上影响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小说的语言也表现出雨果的特色: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的叙述具有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
《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国外,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