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出门拿的东西为什么被叫做“行李”?
“行李”之演变由来,最早“行李”二字是出自于春秋时期,在《左传》中就有记载,“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以看出这里的“行李”并不是单指我们现在外出所拿的物件。
结合上下文来看,“行李”二字指的是“使者”的意思,在僖公三十年九月时,秦、晋两国包围了郑国,郑文公派大臣烛之武前去游说秦国退兵。
烛之武在来到汜南秦军大营后,对秦穆公说明厉害关系,点明郑国国土近晋而远秦,灭了郑后,受益最大的是晋国,如果保留了郑国,让其作为秦国东路上的主人,两国使者往来,互相供应,对秦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所以最早“行李”的意思,是指两国之间的使者,属于官方人物的代称,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代称,据隋朝辞书《博雅》所著:“行李,关驿也,又与理通”,行李在发展到后来,除了指使者之外,还可以指关驿,但总归是官家之物。
北宋《泊宅编》有记:“李理义通,人将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我们所熟知的通假字一般有三种: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此外还有避讳字、凭音字等等,而义通就是异体字的一种。
在古代李、理是具有相同意义和读音,但写法不同而已,所以在文书中有时会出现“李、理”互换的情况,“行李”也即是“行理”的通假字,因为以出使的使者来说,他们外出需要带的东西不比普通百姓,尤其是两国的文书、礼物等等,所以出发前必须整理完好才能出发,有理有礼,才能做好差事。
所以后面“行理”也延伸为称呼出差等比较官方的情况,“行李”也是如此,而普通人外出的话,则用“行旅”代替,一般都是出外游玩,游学时所用,所开始使用的时间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
到了唐朝,“行李”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外交人员变成了导从人员,也就是接待员,这一点在唐朝五代的很多官方文件和诗词中可见,其原因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不过就是“行李”的又一延伸而已,大员和下人都可以用“行李”二字来称呼。
至于行李怎么发展为现今的“行李”意思的,那就更简单了,因为最早的“行李”,或者说“行李”,本就是和物件有关,是需要整理好再出发的,古代所可以用的字不像现代这么多,也不敢随便造字,故一字多用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个“备”字就有准备、具备、完整的意思。
而相比较起“理”、“旅”二字,“李”字的写法更为简单,也更为人熟知,毕竟唐朝是个空前强盛的大帝国,它的国姓“李”虽然和“行李”的“李”是个美丽的巧合,但不妨碍人们对“李”字的认知度要高于前面二字,在明朝之后,“行李”就开始用来指代出行时的物件了,并且一路沿用至今。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