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的琴》怎么样?
我前几天刚重刷了一遍《钢的琴》,这部电影是真的好看,影片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折射出社会巨变之下,下岗市民的心理动荡。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讲了陈桂林(王千源饰)和前妻离婚,女儿的归属成了问题,为了挽留女儿,他和一群工友们合力制造一架钢琴的故事。
《钢的琴》确实是部好电影,具体好在哪?
第一、影片有题材优势,以小见大的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从故事背景上来看,《钢的琴》具有超越电影的社会性和历史厚重感。它选取“下岗工人”群体以及“东北工业基地”为背景。不仅填补了下岗潮电影的题材空白,更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影片以小见大,用一个父亲,一组朋友,巧妙的把数千万下岗职工的生活状态和东北工业基地当下的生活状况展现出来。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单纯依靠大概念夺人耳目,使得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就开了一个不错的头。
第二,影片风格幽默,彰显苦中作乐的草根精神
在风格上,《钢的琴》选取了在大悲情环境下,夹杂喜剧化处理的杂糅式生活流。影片没有落于俗套,即没有采取纯悲剧的方式,也没有套用纯闹剧的方法,而是用苦中作乐的方式,用喜剧化的情节,以及角色语言来展开故事,使得影片脱离的悲情的基调,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
第三、人物形象立体,角色塑造较为丰满真实
《钢的琴》在人物塑造上算是很成功的。以主角陈桂林的形象最为立体,为了女儿,可以去偷钢琴,借钱买钢琴,甚至是自己做钢琴,对兄弟,对工友,也是很有义气;他周边的角色,也都有一定的厚度,他们有着各自的职业和苦恼。他们一群人,基本勾勒出了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群体的生活状态,至少让人觉得角色是活的。
第四、影片的视听语言很精彩,特别是构图和背景乐的应用
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钢的琴》在视听语言方面的表现,还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的。
影片场景的选取,看似生活化,但是却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静态画面的构图更能看出摄影和导演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影片的后半场有一场戏,陈桂林决定不做钢琴了,他约了前妻小菊出来谈女儿的归属问题,他和前妻站在屏幕的左右两边,他们两个人的身后是工厂的厂棚,陈桂林身后的厂棚是已经坏得只剩下骨架了,而小菊身后的厂棚完好无损,跟全新的一样;这个看似无关的画面,正隐喻了这两个人现在的处境,一个落魄不堪,一个欣欣向荣。
影片的配乐几乎是从片头一直延续到了片尾,而且,配乐本身与影片的内容结合的较为合理自然,无论是展现人物状态和情绪,还是展示背景的音乐,基本上都为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钢的琴》不管是在立意还是风格,甚至是在配乐和摄影上,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再加上以小见大的社会情怀,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共鸣与关注,影片值得一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大伙如果有更好的见解,欢迎留言交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