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公司在二战期间研发过自行火炮吗?
有的,克虏伯毕竟是被称为“德意志的柱石”,历史上一直活跃在德国的工业生产以及武器生产中,包括整个二战期间,第三帝国的武器生产和开发。作为研发大炮的行家,克虏伯还是拿出了一些作品的。
能把脑壳拆下来当碉堡的10型自行火炮——“蝗虫”
该车源于德国官方的招标,他们希望拥有一辆多功能的自行火炮,能将炮塔拆下来单独构筑碉堡,又能让车身快速的投入到装甲抢修、牵引车等工作中去。甚至干脆让底盘拖着炮塔跑。
其实这种“移动炮架”的理念在德国二战一直很有市场,从早期的野牛,到后来的“野蜂”,都具备这种拆了炮架就是牵引炮的能力。
保时捷、亨舍尔等也参与了竞争,但克虏伯的“10式自行火炮”是最先拿出成果来的。他们用“野蜂”的底盘修改了一下,然后扣上105榴弹炮,并在车身后部做了一个折叠式的龙门吊结构,以便能快速的将炮塔吊起来,或者参与别的装甲抢修工作。
“蝗虫”拥有一门105mm的leFH18/1L/28轻型野战炮,重28吨,最大时速48千米/小时,需要5名成员,车长、驾驶员、以及三个火炮操纵手。
不过很可惜的是克虏伯制造的这种自行火炮德国军方虽然勉强满意,却因为复杂的设计令火炮久久难产,在生产了3辆样车后便再无下文。
二战结束后,一辆车在美国阿伯丁坦克博物馆的草坪上被发现,当时它已经快被烂穿了,被重新喷涂修复后展出,因为世界上就这一颗独苗了。
出现慢了一拍的阿特尔特克虏伯88炮运载车
克虏伯有强大的88炮,但德国当年享尽了88炮无坚不摧的甜头同时,也苦于此物令人难堪的重量。于是德国一直在寻求能载装88炮的武器系统,以便能快速部署该武器。
在配合莱茵金属和斯太尔公司研制出两款皆无法通过军方考量的武器装备后(莱茵金属甚至连材料都耗费光了),克虏伯拉上了阿特尔特自己开始了研发。
之前克虏伯其实和斯太尔公司共同研究了斯太尔克虏伯的运载车方案,但军方并不满意,其中似乎还掺杂了德国军械局与斯太尔和克虏伯的商业政治纠纷,几方拉锯式的在发动机和履带选用问题上纠缠不休,军械局最后强烈要求克虏伯完全接管方案但遭到拒绝。最终斯太尔克虏伯88炮运载车方案虽然定型,却也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可能。
于是阿特尔特克虏伯88炮运载车应运而生,性能也超过了莱茵金属的方案以及斯太尔WT方案。虽然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这种运载车本就是临时起意粗制滥造救急的东西。
它采用了38T坦克的底盘,搭载了100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比斯太尔要求的140马力的宝马发动机还差,平均时速只有可怜的25。但德国军方总算在武器试验后松动了口气,批准了它的定型——这个时候已经是1944年5月,战争让一切都没得挑了。能用38T这种烂货驮着88炮移动已经很令军方喜出望外,他们一口气下了100辆订单,只是不知这时候德国有没有本事全都生产出来。
苏联在柏林战役中缴获了一架完整的,这种傻大笨粗的但火力强大的战车可能某些特质打动了苏联人,于是他们把它拖到库宾卡去了。
熬到死也没能出头的虎式自行火炮
这个东西许多玩《坦克世界》的朋友不会陌生,不就是“虎炮”嘛,粗大的身管,庞大的体积,火车厢一样的造型,特征太明显。没错,“虎炮”也是克虏伯研发生产的东西。
这项计划可以追溯到1942年,正是德国大量不切实际的装备计划纷纷蹿头的时候。军方命令克虏伯公司也要快干大干,全面建设以元首为核心的第三帝国。他们希望克虏伯能在“虎式”坦克的结构上,开发出一种不辜负这个伟大底盘的巨炮。毕竟克虏伯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前有“多拉”,后有“古斯塔夫”,都是克虏伯的杰作。
为了与苏联的“锤子”——152mm重炮抗衡,德国军方提出了新底盘要安装170mm50倍身管K72SF榴弹炮的要求。这下可苦了克虏伯的工程师们,他们为了这个重型产品耗费了超高的精力,甚至被迫从潜艇部门挖人。
克虏伯公司先是虎式的亨舍尔底盘,后又换到虎王的底盘,想尽办法让车身能够容纳K72SF型榴弹炮那7吨重的身姿。结果军方又来添了把火,他们想让新的自行火炮能够换上更大的210mm Mrs18/1(Sf)型榴弹炮。
于是克虏伯的工程师们一边狂骂馍馍皮,一边想办法继续改进车身。他们去掉了虎王底盘全部的零碎,将车身拉长,又改变了发动机的位置,同时屁股后面按了个天线锅一样的“发射稳定装置”。
“虎炮”就这样缓慢的前进着,最终在1945年2月被彻底削减了项目,理由是“战局恶化如斯,帝国应该放弃这些不现实的东西,转而把生产放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但克虏伯的工程师们已经魔怔了,他们仍然企图撮出一些边角料来完成已经差不多的虎炮,当盟军在5月份发现它的时候,它才刚刚停工,已经差不多组装完成。
其实如果把列车炮和高射炮、车载炮也算作自行火炮的话,那么克虏伯还有不少。但一来老王脑梗,二来手酸,三来手机没电了,就留给大家交流吧,谢谢。